中国在持续治淮70年中收获全方位治水成

8月15日在安徽省阜南县拍摄的淮河王家坝闸(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张端摄

新华社合肥10月19日电(记者马姝瑞、汪海月)金秋,在安徽阜南县的淮河蒙洼蓄洪区,86岁的刘克义望着洪水退去后重新播种的农田,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经历了16次蓄洪的老人如今面对洪水来去已没有了往日的“提心吊胆”。

全长约公里的淮河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也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自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开始,中国的治淮之路已持续走过了70年。

刘克义至今对年的那场洪水难以忘怀。

“堤坝溃决,汹涌的洪水淹没了村庄和农田,很多人无家可归。”他回忆说。据史料记载,年的洪水导致人死亡,约89万间房屋倒塌。

今年,淮河再次发生流域性较大洪水,8个行蓄洪区启用、转移疏散余人,无一人伤亡。

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泄洪,洪水通过王家坝闸涌入蒙洼蓄洪区(7月2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博涵摄

“在防洪除涝减灾方面,大型水利工程设施,以及精准迅速的调度指挥体系,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刘国平说。

70年间,中国治淮总投入多亿元,建成各类水库余座,堤防6.3万公里,各类水闸2.2万座,行蓄洪区27处,直接经济效益4.7万亿元。

通过上游兴建水库拦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滞蓄洪水,同时整治河道承泄洪水,下游扩大入江入海能力下泄洪水等系统治理,淮河已经形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分洪河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在充分运用行蓄洪区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

非工程体系的成效同样显著。已经建成的淮河防汛通信系统、水文自动测报和实时雨水情信息传输系统、防洪工程远程监控系统等,基本实现了淮河流域气象、雨情、水情等实时信息的传输和共享,提高了防汛指挥的科学性。

“自动测报系统每六分钟收集并传输一次主要控制站水位数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副局长徐时进说,“科技的应用提高了预报精度,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提供主要依据。”

管凤祥所在的怀远县铁人三项运动协会在“淮河小三峡”荆山峡训练。(受访者供图)

在漫长的治淮中,中国人的治水理念和目标也日臻完善。

“无论何时,治理淮河必然是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民的感受放在第一位。”淮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顾洪说。

在他看来,从治理水患、防灾减灾,到全方位的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补偿,以及水资源利用等,治理淮河的目标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全面。

下午3时,59岁的管凤祥走过栽满石榴、松柏、樟树、柳树的步道,来到位于安徽怀远县的荆山峡淮河岸边,热身、下水。

这个被称为“淮河小三峡”之一的著名河段,相传大禹在此“劈山导淮”,经过多年治理,已经变成游泳爱好者们最喜爱的水域之一。

“这个季节水温20多度,是最适宜的时候。”管凤祥说,每天下午,他所在的怀远县铁人三项运动协会都有数十名会员来此游泳、训练。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小就在淮河岸边戏水的管凤祥有很多年“望水兴叹”。那时,淮河正面临最严峻的治污形势,水质不断下降,水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现在好了,水清、岸美,又像回到了小时候的水中乐园!”管凤祥一脸笑容地说。

杨刚在实验室进行水质监测工作。新华社记者马姝瑞摄

54岁的杨刚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微生物系,一直从事淮河水质监测工作,现任生态环境部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这些年淮河水的变化,他在显微镜下看得最清楚。

“近三年变化最明显,一个样品里会出现几十种生物需要做种类和数量鉴定,说明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水生态系统迅速恢复。”杨刚说,就连曾经一度绝迹的银鱼等“土著鱼种”也重新出现。

经过持续的水污染综合防治,淮河扭转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污染恶化的趋势,河湖水质不断好转,水环境保障能力逐步提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流域水生态逐步恢复并持续向好。目前已经建立各级湿地型自然保护区32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处。

未来,淮河还将按照“三水统筹,系统治理”的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科学理念,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推进污染治理,河湖生态流量保障,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任务。

“简单说,就是实现有河有水、有草有鱼、人水和谐,这是我们给淮河生态保护工作定下的最通俗易懂的目标。”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监督管理处处长万野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7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