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对于宗族的认同观念,为何比北方要强
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中国各地风俗習惯自然各不相同。比如,很多人发现,中国南北方对于宗族观念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为了抱团取暖,也为了更好的发展,人们开始自发的形成以家族为单位的聚集区。经过漫长的发展,各地都出现了不少大家族。
时至今日,这些封建时期存在的家族制度,依旧在潜移默化影响着社会的很多方面。尤其是在南方,人的宗族观念更加强烈,北方居民这种观念要弱一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在古时,想要形成一个大家族,核心要有大量的人口。纵观我国古代历史,每个朝代都会发生大量的战乱,战争的原因各不相同,归根结底都是源于生存资源。
也就是说,在人口增长到一定限度的时候,人口数量会因战乱和饥荒大幅度下滑,一些大的家族也会因此被削弱甚至是消失。历史上发生在中国北方的战乱,远远高于南方,从这个角度就能推断出,南方比北方更容易孕育出大型的家族。
在今天我国的不少村庄甚至乡镇,都是以姓氏命名,有些村庄某一个姓氏人口占比极高,这都是宗族发展的结果。纵观全国范围内的自然村,以姓氏命名的村庄,南方地区的数量要高于北方,由此就能从侧面说明,南方人比北方更注重宗族观念。
同时,这种观念的形成,和两个地域的自然环境有较大的关系。从南北方的地理信息能够看出,我国的北方基本上都是高原和平原,尤其是平原地区,非常适合人类居住繁衍,这些地区往往能够同时孕育大量的人口,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源地。
在人口快速繁衍的同时,战争的风险也随之增加。一旦爆发战争,几乎所有人都会受到影响,历史上就有多次北方人口因战乱而大规模南下迁移的事件发生。
在这样的情况下,已经形成的世家大族会因此被大幅度削弱。相反的是,很少有南方人口迁移进入北方。原因是南方属于是丘陵盆地,人口密度较为分散,一个群落和一个群落之间有较大的隔阂,互相流动的频率较低,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族群很容易发展成为大家族。南方区域内的居民,一直就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之中,自然就容易产生浓厚的宗族观念。
另外,北方人口大规模迁徙到南方主要是两个时期,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先是有八王之乱,之后又是五胡乱华,衣冠士族尽数南迁,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历史潮流。
迁移到南方的士家大族,经历了战乱之后,可谓是背井离乡,来到了全新的环境之中,作为外来人口,想要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生存发展,必须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古代人最有可能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宗族。
这样一来,宗族成为了维系生存的关键纽带,相比之前依靠血脉维系的宗族关系,后期到了南方之后,这种宗族观念更加强烈。
相比之下这个时期留在北方的人口,更多时候是面临异族的侵略,在和平与战争之间,民族融合变得更加广泛和频繁,这样一来,北方地区的宗族观念不可避免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削弱。
到了北宋末年,随着金国南下入侵,北宋正式灭亡,赵构在应天府重新建立王朝,史称南宋。这个时期北方的氏族更是大规模南迁,在宋金“绍兴和议”之后,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限,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秦岭淮河一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南北方的分界线。
在南宋一侧,程朱理学开始兴起,这套学说不仅仅是为了巩固统治,另外还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宗族观念,后世逐渐形成了一种信仰体系,宗族对个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
一直到了今天,每年过年过节,南方很多地方都有非常隆重的祭祖仪式,北方对于这些事情相对比较冷淡一些,以祭祀逝去的长辈为主,祭祀范围也很小,局限在“五服以内”。反观南方某些地区,动辄就是数百人上千人一同祭祀。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南方的朋友,互相认识之后,发现是同一个姓氏,往往会互相打听彼此的籍贯和宗谱,假如发现双方属于同一祖籍之后,立刻就会变得非常亲切。到了北方,基本上不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时候“老乡”比同姓更加亲密。
到了南方的很多地方,不仅仅有大量以姓氏为名的村镇,甚至还建有大量的宗族祠堂,一方面凝聚整个家族的人心,另外一方面也是一个家族兴旺发展的见证。
然而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古代统治者一方面需要利用宗族来稳固统治,另外一方面也担忧某些大的家族因为发展规模过大,反倒是威胁统治基础。
因此历朝历代,都会对这些世家大族格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9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