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出发双济cp共赴一场济水之约
本文转自:舜网
我是济水,“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我的流向在《禹贡》中这样记载:“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听起来是不是很陌生?那么你一定知道长江、黄河、淮河吧,早在周朝,我便与长江、黄河、淮河一起,位居四渎之一,享受周天子的祭拜。
还是很久远?那么你是否知道济源、济南、济宁、济阳这四座城市,皆是因我得名。
关于我的故事,很远古,很神秘,也很励志,但千年之后,当我渐渐从迭代的地图中被隐去,由我缘起的部分华夏文明被遗忘……
同饮一河水,赴一场济水之约。济源文旅“小分队”从古济水源头济源王屋出发,一路向东,沿着古老济水奔赴齐鲁大地济南,行走济水,“穿越”时空,让济水的故事、精神、文化、血脉,流淌在华夏大地,生生不息。
济水之源
这趟济水之旅的出发地是河南省济源,目的地是山东省济南,试问,谁还没有一不小心嘴瓢读错过两地名称的经历。在名字上宛如同胞兄弟的济源和济南,溯及历史,结缘济水,两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济源济渎庙
首先便是“傻傻分不清”的名称。古人把有独立源头且能独流入海的河流称之“渎”。济水便是四渎之一,那么济水之源,便命名为济源。古济水从济源王屋被明代诗人王世贞赞叹“浅碧泓停一镜开”的太乙池发源,沿曲折的河道清澈地流淌在辽阔中原至齐鲁山川,济南,便因济水之南得名。曾经的济水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养育沿岸百姓。
王屋山、泰山、济水、黄河、愚公移山精神、孔子,济源与济南数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长卷,在古济水上徐徐铺展,经过时间的沉淀,济源、济南各自纵深挖掘,这些山水人文以“大IP”的形象,成为城市的代言。
也许你会问,在中国河流板块中,为何几乎找不到济水河的存在?
这一切还要从黄河说起。
黄河文化的起源性与延续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源之本,古济水和黄河曾共同谱写璀璨的中华文明,但济水的命运同样也取决于黄河的改道。在黄河改道一次次南移后,彻底将济水的流域冲垮,变成了黄河流域。
济水早在周朝便有所记录,这为其平添了几分神话色彩,被后人称为“三洑三出”。洑,译为地下游,也称“三隐三现”。据《水经》史书记载,第一次隐现,即从王屋山的太乙池向东、南方向流入地下,在地下穿行汇入地下水,在济渎和龙潭涌至地面,形成河流;第二次便是汇入黄河,从黄河下穿行。神奇的是,据史书记载,清澈的济水与浑浊的黄河交汇,再流出时依然澄澈见底。第三次流至山东境内,济水从荥阳再次隐于地下,在山东菏泽的陶丘流出地面。
济水从内陆济源出发,一路山河阻碍,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过九郡,行千八百四十里”最终流入渤海。这也正是后人称赞的济水精神——自强不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终抵达终点。
而它的“三隐三现”也被文人墨客视作高洁的象征,被称为四渎中的“君子”。唐代白居易《题济水》云:“自今称一字,高洁与谁求。惟独是清济,万古同悠悠。”
除了神奇,古济水还孕育着华夏文明。自古以来,由于济水水流平缓、水质澄澈,是理想的自然居住带,方圆百姓便在此定居生活、安居乐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都能找到留存与遗迹。同时,祭祀文化也被代代流传下来。济源的济渎庙,全称济渎北海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祭祀济水的庙宇,也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济水消失在中国地图上,但史书、建筑、石碑镌刻着它的存在。济水的价值、文明、文化、精神也如汩汩水流,将永远流淌。
但该怎样让济水“活”起来,立体起来,传播起来,让世界知道济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7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