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前世与新生大运河的起源与拓展

前言

中国大运河世界遗产石碑(高德刚拍摄)

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8个月前的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试运行,承载着上千年沧桑风雨,担负着南水北调东线输水任务的大运河再次发挥起巨大的作用,焕发出新的青春。追今抚昔,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回顾大运河的历史变迁,重温她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她的前世今生。

南水北调万年闸泵站(于福春拍摄)

航运结合(李新强拍摄)

大运河的起源与拓展

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全长近公里,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这个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庞大工程并不是一次性开挖完成,开凿至今经历了多年的历史沿革,从春秋时期开始,经过历个朝代的不懈努力,逐步完成了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隋朝大运河(图片来自网络)

司马迁著《史记》(图片来自网络)

大运河的起源从春秋时期开始,据司马迁在《史记》的《河渠书》中记载,楚国是春秋时期开凿运河最早的诸侯国。公元前年,孙叔敖为楚相,在晋楚争霸中,为了北上结盟问鼎中原,先后开凿了两条运河,一条是“通渠汉水、云梦之野”的“荆汉运河”,另一条是“巢肥运河”,这两条运河到公元前年完成,沟通江汉、江淮,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运河。

到了春秋后期,地处太湖流域的吴国逐渐强大起来,雄心勃勃的吴王阖闾、夫差先后打败了西方的楚国和南方的越国,欲北上与齐、晋争霸中原,先后开凿了“堰渎”“胥浦”“古江南运河”“百尺渎”“邗沟”“菏水”6条运河,这6条运河向南可以到达钱塘江,向北可以通达黄河、济水。其中最著名的邗沟,它是公元前年吴王夫差下令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河,运河南起长江茱萸湾(今扬州市),引长江水向东北,直入射阳湖,再由射阳湖通至淮河山阳湾末口(今淮安市)注入淮河,全长约l60公里,夫差在长江口处修筑了城池,名叫邗,河因城得名,称为“邗沟”。邗沟是京杭大运河开凿最早的一部分,至今仍在使用。

邗沟开凿(图片来自网络)

齐国是春秋时期的富庶国家,为发展经济,齐国开凿了淄济运河,连接淄水和济水,齐国船只既可由淄水入济水,又可以直接通往中原各地,提高了临淄的富裕程度,成为东方的一大都会。

战国时期,魏国(惠王时期)在黄河与淮河之间兴修了著名的水利工程——鸿沟。鸿沟不是一条单一的水道,而是由几条运河构成的水系,其中主水道由河南荥阳引黄河水东行至开封。其后鸿沟经过两汉治理,由开封接着开沟向南入颍水至寿县与淮河相接,所以鸿沟在西汉又称荥阳漕渠,东汉时改称汴渠。

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时期曾挖两条运河。一是丹徒水道,又称江南运河,这是为了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始皇帝“遣赭衣徒三千人”,在古江南运河和百尺渎的基础上,在丹徒、曲阳“凿破长陇”“截其直道”,形成镇江至丹阳的运河。二是灵渠,这是在征服南越时,为解决军粮运输的需要,于公元前年,开凿灵渠,沟通漓水(广西)与湘水(湖南),从此中原与岭南连接起来。

两汉时期的运河。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养生息,文景之治免除天下田租,专供漕运的运河萧条下来,直到汉武帝时,处于无“漕天下,而给京师”的需要,开凿关中“漕渠”,漕渠以长安为起点,至潼关而入黄河,对于活跃关中和关东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都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东汉建设了汴渠和阳渠两条通漕运河,汴渠建好后可以溯黄河而入洛水,溯洛水到达洛阳;阳渠东至偃师,再归入洛水,上溯洛阳。除汴渠和阳渠外,东汉在运河治理方面还有一项重要成就是对邗沟新道的改建,辟出了自高邮直达淮安的西道,不再绕行射阳湖,船程缩短多里,就是今日江都到淮安的里运河前身。

三国时期,吴、蜀、魏都在自己的领地内开凿运河,用于运兵征伐。吴国开破岗渎(句容市),连丹徒水道,奠定江南运河的基本框架;曹操为征伐乌桓,大力发展黄河以北水运,先后修建睢阳渠、平虏渠、白沟等,连通了黄河和海河,成为隋代永济渠前身。

大运河(图片来自网络)

大运河自春秋到南北朝,经历多年的开拓,虽然还未能形成完整体系,但南北水运贯通已具雏形,基本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与钱塘江的水运干线,从而为大运河的贯通奠定了基础。

(未完待续)

来源:江水润齐鲁高德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65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