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文学鼓钟锵锵,淮水汤汤随笔
少年时对淮河的最初印象,是地理课本中的“秦岭——淮河”线,众多支流在地图上纵横蔓延,好似掌纹中通向心房的脉络。“淮河介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之间,逶迤千里,蜿蜒东去……”傍晚的霞光洒在教学楼的窗子上,伴随着地理老师讲课的声音,我仿佛已经看见了落日余晖下的汤汤淮河水,那般悠远绵长,那般广阔坦荡。
淮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东流经豫、皖、苏三省,跻身七大水系之一。它虽没有黄河那般荡气回肠之姿,也没有长江那般气吞山河之势,却自有一种小家碧玉的韵味,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浩荡绵延,奔流不息。
许是因为它独特的韵味与风情,我自年少起便对这一方淮水念念不忘。高考结束后的那个夏天,我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从燕赵腹地一路南下,途经平原与丘陵,跨越湖泊与山川,来到了徽州淮水边上的一座小城。列车驶进皖中地带时正值傍晚五六点钟,透过车窗恰巧看到夕阳跌落在淮河湾里,水天相接处金光熠熠,远处的飞鸟掀起细浪,美得动魄惊心。刹那间,眼前的景象似乎与年少时的记忆重叠起来,这般雄浑又热烈的淮河落日之景,竟与我想象中的画面不差分毫。
大学四年,我曾往返于淮河两岸,也因此得以窥见这片水域的几分真貌。“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使淮河两岸成为地域文化融合过渡的自然地带。淮河以北是广阔的平原地貌,这里一望无际,平坦肥沃;而淮河以南则为连绵的江淮丘陵,四周山峦起伏,河湖纵横。我曾在皖北看见过成片的砀山花海,也曾在皖南遇见过别致的青砖瓦黛,塔川的斑斓秋叶、黟县的木坑竹海、万佛湖的碧波万顷、婺源的油菜花田。
一方淮水将南方的灵秀与北方的雄壮结合起来,形成了江淮流域独有的“骏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的奇特景观。南北文化经过上千年的融合兼并,在这个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
走在千里淮河的长堤,两岸的垂柳晕染出温柔的绿意,河岸边繁花似锦,百草如茵。金黄的油菜花映衬着火红的杜鹃,苍劲的松枝拨出一寸墨色的曲线,当微澜的淮河水倒映着周围的红黄绿时,天地间就好似打翻了颜料盘。若是逢着一个阴雨天,你便能看见淮河的另一副模样:水面上的晨雾蒸腾着,氤氲里模糊了远山和航船,于是徽州就成了一幅丹青勾勒的水墨画,成了一首清雅绝伦的诗篇。
水脉贯通了文脉,淮河流域孕育的徽州文明,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了厚重的底蕴。一曲黄梅戏唱尽了岁月的百转千回,笔墨纸砚成为代代相传的中华文脉,无论是徽菜还是茶文化,无论是美术史上的新安画派,还是文学史上的桐城体系,都在中华文明特定的文化区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历经千年风雨,淮河早已成为徽风皖韵流淌千载的见证,成为古中国写满诗情的一页篇章。
我曾听人说起过,这片土地自古便有“江淮熟、天下足”的美誉,凡是淮河流经之处,草木葳蕤,生民安然。我虽未能亲眼见到淮水润泽、农人劳作的春耕盛景,可却能在秋时的百草丰茂、五谷丰登中得到最好的例证。“十里西畴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皖江畔生长的稻香麦浪,岸边随风摇曳的芦苇荡,都远比课本中描述的文字更加真切动人。
“鼓钟锵锵,淮水汤汤”,奔流的淮河穿越上千年时空,从远古的《诗经》里涉水而来。淮河流经的方向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维系淮人命运和乡愁的地方。如今,当我们沿着这条河寻找它的真貌时,也就几乎领略了整个黄淮地区的思想渊源,读懂了半部中华民族的恢宏史诗。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