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在后退我国东部2000年来多出一个
在地球上,比起大陆的面积,海洋的面积更大也更为辽阔。从卫星给地球的拍摄图来看,第一眼能看到的是蓝色,那就是海的颜色。
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对自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受海平面上升影响,很多陆地都在面临消失的局面,但是在我国的东部,两千年以来国土面积竟然随着时间的流逝反而还增加了大约一个省的面积。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大海在后退?这是好还是坏呢?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人类在地球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其中科技发展得最为出色,但科技之所以能够如此发达也全都是依赖地球的资源以及人们对环境的破坏。
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也让人类直到现在还在为此付出代价,其中就包括了温室效应,连带着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导致淹没了大片陆地,这都是一系列的问题。
海平面的上升已经导致世界上有多个小岛沉入海底,大自然在对人类宣泄着自己的不满和伤痕累累的身躯。
就在受温室效应影响,很多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影响,但是在我国的东部却是另一副面貌。
据专家调查,相较于两三千年前的国土地图,发现在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具体指代江苏省这一带,你会惊奇地发现以前江苏省的面积大概只有现在的三分之一还不到一点。
这难道是海水在倒退吗?海平面上升这个问题直接倒过来了?真的这么神奇?
国内,得益于沿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相较于内陆城市来说,沿海城市在交通方面更为便利,这也导致了它们普遍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经济腾飞给沿海城市带来好处也有弊端,毕竟地就这么点大,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多对于土地的资源管理来说也是有着巨大压力的。
相信大家都知道“围海造陆”这个词,顾名思义,就是把海给填平,那么自然就造出了陆地。但是在我国的江苏沿海一带,他们那多出来的地却不是依靠这个技术。
它们是河流泥沙堆积的产物,泥沙哪里来呢?河流带来的。我国沿海地区土地扩张的主要原因就离不开长江、黄河还有一条淮河。
作为我国“母亲河”的黄河发源于高地,一路向东奔腾汹涌,最后注入渤海。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落差比较大,再加上人类对于黄河上游的环境破坏,河流在流经该地区会携带大量的泥沙,从而造成了极大的水土流失问题。这儿的泥沙跟随着黄河一起流经了东部平原地带,随着河流的流速变缓,在这里也会沉积一部分的泥沙。
在往后到入海口时,由于河道变窄,给足了泥沙沉积的时间,从而形成了大片的平原地区,也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东部多出来的土地。
其中历史因素也占了一小部分,因为虽说黄河在历史上历经多次改道,但是入海口的位置和现在还是大差不差,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够完成造陆地的壮举。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发源于高地。比起黄河携带泥沙的量来说,长江就少很多,可是这也不能否定长江就没有携沙造田之能了,作为我国第三大岛屿的崇明岛就是长江造出来的。
有得必有失,大自然也需要遵循物质守恒定律,崇明岛和其他小岛的诞生都是因为上游水土流失的泥沙淤积形成,水土流失的后果也非常严重。
对于河流中游地带的人们来说是弊大于利的,抬高河床,每年雨季都会因为黄河造成各种经济损失。除了会给当地带来地质灾害外,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土地退化,岩石层暴露,就不再适宜人类的居住。
黄河作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它的容量也不是说说而已的,每年携带的泥沙含量就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值——十几亿吨,这下你就明白了为何黄河能填海了吧。
江苏沿海一带作为长江和淮河的入海口,在时间和河流的日积月累作用下,自然会受到泥沙淤积的影响,也因此获得了很大一片的陆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黄海贡献出来的。
也就是伴随着江苏沿海一带土地的扩大,黄海的面积就会缩小,这一过程虽然极为缓慢,但是却一直在进行着。
而江苏因为获得了那么大一片平原,又因为地理环境因素,省内有着多个湖泊,气候环境适宜,非常适宜发展农业。
河流能造地,人自然也可以模仿着去造地,中国的澳门就是一个人工的作品。现在受全球大环境变暖的因素,人类终于开始意识到了现在的问题。
面对于海平面的上升,他们也在想着一些防御措施,随着陆地被海洋侵蚀或吞没,其中就有人提出把海填平造地,那这个方法靠谱吗?
不靠谱,澳门的成功也是有着各种先天条件的,首先澳门沿岸有很多泥沙淤积而成的浅滩,有利于就地取材,所以非常适合围海造陆。
如果其他地方采取围海造陆的措施,首先成本就非常昂贵,风险还非常地高,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二是因为和海平面上升的速度相比,围海造陆的速度完全赶不上。
海平面直到现在也依然在上升的过程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需要引起全人类重视的问题,虽然不知道未来会出现怎样的环境问题,但是面对温室效应,我们有很多小事情可以从身边做起。
比如说少开私家车多坐公交车,减少碳排放。这些都是我们普通人在一天的生活中可以做到的。
冰川融化的速度也是非常之快,如果就这么不采取行动去减缓温室效应,那么海洋淹没陆地在将来会变成一个现实,我们更应该爱护好我们现有的环境,只有它们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5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