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合肥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北京比较好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文章转载自“星球研究所”

合肥

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一座长期不被看好

却凭借自身努力逐渐找准方向的城市

它正式成为安徽省会

不过数十年时间

论历史文化内涵

不如成就安徽省名的安庆、古徽州

论航运交通

不及长江沿线的安庆、芜湖

以及淮河沿线的蚌埠[bèngbù]

以致于关于安徽省会

到底应该是谁的争论持续多年

(合肥地理区位示意,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当背负争议而默默发展的合肥

突然出现在聚光灯下

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年的15年间

合肥实现了GDP从千亿到万亿的跨越

并以平均每年超越3~4个城市的速度持续向上

(~年合肥GDP排名变化,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此外

今天的合肥

还是和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并列的

四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所在地之一

(请横屏观看,合肥城市面貌,近处为董铺水库,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合肥

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

需要从合肥的地理劣势说起

正是因为这些劣势

让合肥不得不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从而走出一条以科技立城、以科技兴城的道路

堪称一部从草莽到繁华的

科技造城史

01

江淮小邑

合肥

位于安徽省中部

处江淮丘陵之地

(合肥地理位置及地形图,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境内无崇山峻岭

只有低山丘陵散布

(合肥鼓山公园,摄影师

李琼)

同时

境内梅雨气候显著

年均降水量可达mm

降水

沿山岗丘陵向两侧分流

分别汇入长江、淮河两大水系

合肥亦成为江淮分水岭

(合肥水系图,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流水在低洼处聚集形成的巢湖

面积广大达.4km

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

(请横屏观看,巢湖,摄影师

陈剑峰)

遗憾的是

这样的地理环境

并没有给合肥带去太多天时地利

一方面

梅雨气候控制下的合肥

旱涝频繁

分水岭脊地带

降水较少且不易存留

易干旱致灾

若遇上“空梅”年份则灾荒成片

(年10月,合肥境内水塘干涸开裂,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反之

梅锋活跃

暴雨频发、洪涝成灾

尤以南淝河、巢湖一线坳陷地带最为严重

(年7月,合肥遭遇洪水,巢湖中庙景区步行街被湖水淹没,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有数据统计

巢湖流域近年来

旱涝灾害共计发生次

几乎每两年就会遭遇一次

(巢湖流域近年来旱涝灾害发生频率统计,制图

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另一方面

合肥北接华北

西依楚荆、东临江南

处多个地理单元交汇之地

从而导致历史上战乱不断

从春秋时期

吴楚相争的鹊渚之战

到三国时期的吴魏合肥之战

再到两晋时期的持续拉锯

(公元年,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爆发逍遥津之战;图为逍遥津公园,摄影师

李琼)

从唐末

黄巢起义奔袭庐州

到金、元南下,庐州数度被围

(合肥古称庐州,图中深色环带为古护城河所在地,摄影师

吴亦丹)

从清朝中后期

太平天国与淮军的你争我夺

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炮火轰炸

(年,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谭震林、五位总前委员,曾在合肥瑶岗指挥渡江战役;图为渡江战役纪念馆,摄影师

张文俊)

合肥

不仅难以发展壮大

还常常赤地千里

至年

合肥解放时

便只是一个仅有5万多人口

城区面积仅5km的“小县城”

(下文为当年描述合肥的歌谣,转引自《合肥通史》)

“一条马路三盏灯,一个喇叭全城听

小小河流穿城过,一座小楼才两层”

也难怪年

合肥因地理位置居中,便于联系全省

而正式成为省会时

争议如此之大

(年毛泽东考察安徽时,安徽省委关于是否搬迁省会仍存在争议;图为毛泽东给时任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书信,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但是

当作为省会的龙头责任压于其身

合肥必须扛起重任

没有优势

那就创造优势

02

白手起家

为了改变困局

合肥在成为省会之初就决定转型

开始建立工厂、发展工业

当然

对一穷二白的合肥而言

尽可能争取外援无疑是最佳选择

利用上海技术、资金建成的

安徽淮委模型工厂、安徽第一棉纺厂

便为合肥主动引入外部力量

发展工业的典型代表

(图为年,安徽棉纺厂纺织工人工作场景,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同时

乘着国家号召沿海企业内迁

和“一五”计划实施的东风

合肥抓住机会又从上海引入了56家工厂企业

占入皖企业数量的一半

随之而来的

人才、技术、设备、资金

生产管理经验及销售关系

填补了合肥乃至安徽

在针织、印染、机电、日用化工等

20多个工业生产门类的空白

(上海内迁合肥企业表,上海企业迁入合肥后均为公私合营,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此后

它们又分建和援建了

无线电一厂、广播器材厂

自行车厂、模具厂、仪表厂、轴承厂

精密铸造厂、变压器厂等工厂企业

这些企业中很大一部分

后来都发展成为合肥的骨干企业

合肥最早的工业发展基础

也由此奠定

(安徽淮委模型工厂,后更名为合肥无线电二厂,并参与援建无线电一厂、精密铸造厂等,图为合柴文创园内搭建的合肥无线电厂场景,摄影师

张文俊)

随着诸多企业的迁入、建设

合肥城区开始向外延伸

逐步形成了东郊、北郊、西南郊3个工业区

乡村田园则如楔子一般

楔入市区

这种“三翼伸展,田园楔入”的

“风扇形”城市布局

利于城市环境建设

在城市规划中后被誉为“合肥模式”

(合肥“风扇形”城市布局示意,合肥后来的城市规划依然延续这种“风扇形”布局,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同时

公共交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等

公用设施从无到有展开建设

城市绿化、街道照明等逐年增加

(“一五”期间扩建的包河公园,最初是为纪念合肥名臣包拯而建,摄影师

李晓东)

此外

合肥还兴建了一批

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建筑

包括以江淮大戏院、安徽省图书馆主楼

为代表的民族形式建筑

(江淮大戏院,是20世纪50年末合肥的标志性建筑,摄影师

张文俊)

以及

以安徽省博物馆

光明电影院、中苏友好馆

为代表的苏式风格建筑

(安徽省博物馆老馆,摄影师

石小龙)

一个省会城市的雏形

逐渐显现

然而

年后

刚刚起步的合肥

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

“大跃进”及“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浪潮

这期间

合肥虽仍然大力投资建成了

合肥钢厂、合肥铝厂、合肥起重运输机厂

江淮汽车装配厂、合肥汽车制造厂等重工业企业

但城市建设整体上则起伏不定

(合肥钢铁厂老厂房及周围荒地,摄影师

葛奥军)

不过

也是在这一时期

一颗促进合肥后来大力发展的火种

已经悄然埋下

这颗火种便是

科技

在“文化大革命”及中苏交恶的背景下

位于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开始向外地疏散

却在多地都遭到闭门羹

而自身也困难重重的合肥

却向这所一定程度上

代表中国科技未来的大学敞开了大门

(图为中科大老北门,年,中科大南迁至合肥,师生们便是从这个大门走进去的,现位于校园内部,作为一种特殊记忆被保留,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但风雨过后

合肥和中科大都迎来了

“科技的春天”

03

科技之春

年3月

随着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响遍神州大地

诞生于合肥的

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

也在这次大会上

斩获国家“重大成果奖”

(中国第一台微型电子计算机DJS-由安徽无线电厂、电子部6所和清华大学联合设计试制,摄影师

张文俊,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是年

中科大恢复为全国重点大学

并首创少年班

大大激励了当时年轻学子

追求科学的热情

(中科大郭沫若广场,摄影师

段义诚)

同年10月

中国科学院成立合肥分院

下属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智能机械研究所、固体物理研究所

4大科研院所

合肥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外的

又一重要科研基地

(中科院合肥分院位于董铺水库西北部的一个小岛上,该岛后被命名为“科学岛”,年,中科院合肥分院及4个研究所合并成立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年后

电子工业部

第16所、38所、43所

相继迁建合肥

进一步壮大了合肥科技实力

(电子工业部先已撤销,第38所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38研究所,摄影师

张文俊)

年6月

合肥首度被确定为

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

此后

包括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实验室

中科大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中国第一台核聚变研究装置

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超环”等

国家级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

先后落地合肥

(中科大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NSRL,它所拥有的同步辐射装置也被称为“合肥光源”,摄影师

段义诚)

合肥

成为了享誉世界的

科技之城

与此同时

合肥在制造业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安徽合力叉车

成为国内同行业排头兵

(安徽合力叉车,前身是合肥起重运输机器厂,始建于年,图为工人装配大吨位叉车桥体情景,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江淮汽车

轻卡销量位居国内第二

出口量连续十几年位居第一

其自主生产的HF客车底盘

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客车底盘的历史

(江淮汽车厂区,摄影师

张文俊)

由于抓住了

20世纪80-90年代

“新四大件”

电视、冰箱、洗衣机、空调(先为录音机)

升级的消费热潮

合肥在家电行业也取得了突破

天鹅、美菱、荣事达等

中国知名家电品牌相继涌现

并创造了多个行业第一

(20世纪末合肥家电企业领先技术,摄影师

张文俊,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合肥开启了开发区建设高潮

先后建成了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三大开发区

(请横屏观看,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通过提供优惠政策

吸引了一大批

科研机构及国内外大中企业入驻

并在电子信息、新材料

生物制药、高科技农业等领域

孵化了一批新兴企业

(合肥日立建机生产线,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此举

不仅提升了合肥的经济实力

也促进了合肥的城市建设

为了满足发展需求

合肥先后打通“一环路”、扩建“二环路”

至年

合肥环路及主干道路陆续建成

并形成“二环九射”的城市道路框架

(五里墩立交桥,年建成,是合肥一环路建设的关键工程,摄影师

循环)

并因为城市环境的提升

而入选“国家园林城市”

(请横屏观看,庐阳区杏花公园,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整体而言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

合肥的科技、产业、城市建设

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因为家底实在过于薄弱

合肥的GDP不仅与沿海城市相距甚远

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都居于末位

就全国而言属三、四线城市

工业基础薄弱且缺乏产业配套

(21世纪初中部省会城市GDP对比,以年为例,制图

郑伯容郑艺/星球研究所)

也因为如此

合肥的科研与产业并没有实现很好的结合

中科大、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

研究成果及培育的人才

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远走他乡”

都很少在合肥本地直接转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朴的西区北门,摄影师

段义诚)

合肥

也一度被评价为

“一流的科研,二流的城市”

合肥人甚至自嘲

(下文引自夏自钊《合肥创新4.0的演进轨迹》)

“科大在天,我们在地,中间是空气”

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肥必须做出改变

而关键便在于科技与产业相结合

走科技创新之路

04

创新之都

合肥鲜明地

提出“工业立市”战略

立足已有的产业及科技优势

重点布局家电、汽车、装备制造

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在引进了美的、格力、海尔

TCL、芯硕半导体等十几家家电品牌后

已经成为中国家电生产基地的合肥

深知“缺芯少屏”是当时

整个中国集成电路和高端显示行业之痛

(合肥TCL厂区,“缺芯少屏”系指中国当时的液晶显示屏及芯片都依靠进口的状况,摄影师

张文俊)

尽管争议很多

合肥还是下定决心

主导了当时安徽有史以来最大的

总投资达亿的单个工业项目

中国大陆第一条自主建设的液晶面板高世代线

京东方液晶面板六代线项目

京东方六代线量产之后

打破了日韩企业的封锁

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

全部依赖进口的历史

(京东方合肥厂区,摄影师

张文俊)

同时

京东方的落户

也加速了基板玻璃、偏光片、模组等

显示行业上下游企业的聚集

合肥形成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产业链布局

合肥在显示行业

达到国内技术领先水平

(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京东方合肥第10.5代TFT-LCD生产线提前投产,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继显示行业之后

合肥的集成电路产业

接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了接力棒

合肥投入巨资

主导成立了当时国内唯二的

DRAM内存芯片生产商长鑫

后来打破了金士顿、三星等外国厂商

在中国内存产业的长期垄断

(合肥长鑫生产的芯片,摄影师

君作刃,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至年底

合肥的集成电路企业增长到家

并发展成为国内少数几个拥有

设备材料、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

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的城市

(年2月24日,合肥中国电科38所芯片研发实验室,发布车载77GHz毫米波芯片及模组,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蔚来汽车中国总部

及研发中心落户合肥

又开启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突破

(蔚来汽车工厂,摄影师

梁俊杰)

因为这一系投资招商项目的成功

合肥也被媒体称为的

“最强风投城市”

此外

合肥还极力孵化自有高新科技产业

年起

以中科大、中科院为依托

以龙头企业科大讯飞为核心

全国首家定位于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

国家级产业基地

“中国声谷”落地合肥

至年底

“中国声谷”已入驻企业超家

产值超亿元

(中国声谷,位于合肥高新区,摄影师

张文俊)

与此同时

在科研创新领域

合肥成绩更加斐然

继大型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合肥超环”后

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

又在合肥投入运行

使中国核聚变研究实力大为提升

(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大型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也被称为中国的“人造太阳”,年5月28日,更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全新的世界纪录,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合肥获批建设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成为继上海张江综合性科学中心之后的

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

(年10月1日,北京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观众参观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模型,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年9月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

在合肥建成使用

使中国成为继美、法、荷、日之后

第五个拥有稳态强磁场的国家

(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属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摄影师

杨昌菊)

至此

合肥也成为了我国大科学装置

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

此外

中科大潘建伟团队

先后在量子通讯、量子计算机等领域

取得重大突破

“九章”“祖冲之号”量子计算机

相继成功构建

更是后来居上、超越欧美

(合肥高新区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图片源自

龙湖光年)

科研创新、产业创新

带来的是城市整体跃进式发展

合肥的命运也由此改写

合肥的GDP突破万亿

建成区面积超过km

为年的倍

城市建设焕然一新

对外

全新的铁路、航道、航线

车站、机场、港口

让合肥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

(年5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正式启用,原骆岗机场则永久关闭,摄影师

靳晰)

市内

从国内第一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开通

到地铁建设提升速度

合肥公共交通愈发便捷

并着力构建以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

TOD城市开发模式

(合肥地铁线路规划示意,制图

郑艺/星球研究所)

城市整体风貌

大幅提升

(请横屏观看,合肥政务区,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三大开发区的发展建设

日新月异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摄影师

吴岳)

而成立三十年

拥有智能语音、电子信息、智能制造

公共安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

多个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

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在全国个国家级高新区中名列前十

(年国家高新区总体排名,仅列举前20位,制图

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其中

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是

仅次于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

位列全国第三

可谓引领合肥发展的全新极点

(合肥高新区中科大先进研究院,摄影师

张文俊)

回首过往

合肥已经从昔日的“小县城”

蜕变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其发展模式更被誉为

“合肥模式”

(安徽广播电视中心,图片源自

视觉中国)

不过

它的成功却并非偶然

其背后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与城市建设者的

眼光与坚持

是一种无形的“科技长期主义”

可以说

合肥用科技改变了命运

书写了一部独特的科技造城史

(请横屏观看,大学城翡翠湖,摄影师

张文俊)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风子编辑:所长

图片:昼眠地图:郑艺

设计:郑伯容审校:昆卡陈景逸

头图摄影师:姜凯文

参考文献:

[1]《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著;沈葵主编.合肥通史当代卷上、下[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08.

[2]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合肥市志第1册[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09.

[3]任唤麟,权伟,蒋作明编著.安徽省旅游地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02.

[4](中国)《合肥地理》编写组.合肥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2.

[5]马扬,汪克强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06.

[6]路风著.光变一个企业及其工业史[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03.

[7]夏自钊.合肥创新4.0的演进轨迹[J].决策,(11):16-19.

[8]李红兵.合肥:创新之都的完美蝶变[J].安徽科技,(02):5-8.

...The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7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