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爱惨了罗山那碗大肠汤
河南省东南部的罗山县,曾先后哺育了三国名相费祎、治水名臣黎世序、历史学家尚钺、起义将军张轸等七十多位历史名人。
信阳被认为是河南最会吃的地方,而隶属于信阳的罗山县在美食方面自然也有其独特之处,这里的美食虽然并不精致,但味道方面,绝对是有得一说的。
罗山大肠汤
罗山大肠汤是以猪中精品淮南猪的大肠为原料,再辅以猪血、铁铺豆腐,再加上红油及其它佐料,肥而不腻,入口柔和,另外,罗山大肠汤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传说:
据记载,元末明初,罗山县城南关有一户李姓人家以替当地大户屠宰牲畜谋生,每次活计完毕,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猪下水”剩下,看着扔掉很可惜,李姓人家便将这些猪下水等洗干净,过一下水再放些盐巴、姜、蒜等佐料,一块熬着吃,由于味道鲜美,天长日久,李家的大肠汤在当地逐渐小有名气。
明洪武三年,朱元璋前往灵山寺降香还愿路过罗山县城时,在此大摆宴席,席间山珍海味并未让朱元璋胃口大开。
一旁的李思齐悄悄的溜了出去,过了一会儿,膳房那边飘来一股诱人的香味,朱元璋顿时为之一振,来了兴致,忙问什么香味如此诱人?
李思齐连忙吩咐上汤,指着大肠汤介绍道:“陛下,此乃罗山有名的李氏大肠汤,具有益胃宽肠通便养颜之功效……”之后,朱元璋连尝几口赞美道:“美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食。”吃得兴起,颁下玉旨,将李氏一家带回应天府,专供皇宫御宴大肠汤,御赐“一品美食大肠香汤”的匾额。至此,罗山大肠汤便成为宫廷一道御菜,名扬豫南,风靡大江南北。
肉夹馍
肉夹馍,并不是肉夹着馍,而是肉夹于馍。“肉”字放在前面起到强调的作用,引人垂涎之意。
肉夹馍是罗山常见的小吃,罗山使用白吉馍的“腊汁肉夹馍”,其馍外观焦黄,条纹清晰,内部呈层状,饼体发胀,皮酥里嫩,火功到家,食用时温度以烫手为佳,饼酥肉香,爽而不腻)。
罗山石凉粉
石凉粉的原料叫做石花籽。石花籽学名假酸浆。这种石花籽个头非常小,与芝麻大小差不多,现在比较难见到。
石凉粉具有无色无味的口感,它的味道独特在无色无味上,浅底瓷碗中盛上那么一碗放在冰箱或者是凉水中冰镇过后的透明见底的石凉粉,舀一勺白糖,再洒几滴薄荷水。
浅淡的石凉粉中,绵甜的白糖,清凉的薄荷,不仅看着清凉,吃起来更是如此。此外,除了薄荷汁以外,一般还要准备好橘子汁,菠萝汁,柠檬汁等不同口味的饮料,根据不同人的口味而选择喜爱的调料加入。而且通常会洒一些比较碎的山楂片,口感细腻,爽滑。
与信阳人对石凉粉传统的食用方法不同的是,客家人会在食用石凉粉时,使用红糖水或者醋来调味。另外客家人还创造出了一种特别的吃法,他们把石凉粉与龟苓膏以及其他多种热带水果的果粒混合在一起,做出一种独具特色的甜点小品,叫做“滋补凉”。
蔡楼豆腐
蔡楼豆腐的美味源于水的优良品质,这里是淮河的重要源头九龙河的发源地,一年四季雨量充沛。九龙河水,在清风明月之下,在茂林修竹之间,缓缓滑过山间巨石,流进一家家手工制作的豆腐坊里。
磨好的豆制品经过过滤,高温杀菌,揭去一张张豆皮,在豆腐师傅精雕细刻下,豆腐干,千张,水豆腐等,就像一件件艺术品,晶莹细腻、清爽滑嫩。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卣(yǒu),是中国古代的酒具和礼器,它流行于中国商代和西周时期,作为祭祀用的青铜酒器,卣里装的是一种用香草泡过的美酒。
提梁卣高28厘米,直径14.5厘米,造型端庄,束颈鼓腹,提梁为绳索状,颈部带有三角纹,肩部是两组夔纹,中间是一个兽头,圈足处有两道凸弦纹,提梁卣的盖形式蘑菇,盖顶也装饰着两组夔纹。
在罗山县莽张乡发现的鸱鸮提梁卣和云雷纹青铜提梁卣,充分证明了距今多年前,此地无论是否有酿酒之术,但饮酒之风已开始盛行。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