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大神有多牛胡焕庸线80年未打破
在很多人眼中地理是一门“玄学”,总让人难以捉摸。很多人都是先爱上地理老师,才爱上地理这门学科,然后喜欢了上这个世界,学会了与天地万物为友。
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6位地理老师的老师的老师,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得以迅速发展。
NO.1张相文——现代地理学老祖宗
张相文,江苏泗阳县人,是中国现代地理学先驱。
张相文还发明教科书一词,编写中国最早地理课本。年,他编著的《初等地理教科书》问世,两书是我国最早的地理学开先河之作,书中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地理知识传播给读者,印行达万部以上,我国的地理知识,因此而得到第一次大普及,“由是海内谈地理者无不知之”,这是张相文为我国地理学教学和研究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还著有《本国中等地理教科书》、《新地文学教科书》、《地质学教科书》等,张相文的地理教科书首创把中国分为六大部。
张相文推动中国地理学发展达二三十年之久,为20世纪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
此外,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也是他划的,影响我们口味咸甜和吃月饼的姿势。
其实,张相文提出的秦岭—淮河这条线分界的南北指的不是方位,而是区域差异。南北意识只有在中国这样跨越两个以上温度带、南北差异明显的国家才会产生。像那些只是在东西方向延伸,整体处在一个温度带之中的国家很难有也不需要南北意识。中国从北至南跨越了北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诸多温度带,而亚热带、热带与北、中、暖温带无论是植被、农作物、气候还是人的生活方式都有着鲜明的区别。而且中国的山脉、江河大都沿东西方向分布,张相文这无疑给中国人的南北意识画上了点睛的一笔。
当然,秦岭—淮河南北分界线的提出,是经历了一个中国人南北意识萌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也只有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南北差异的意识,才有可能提出秦岭—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这一思想。时下,南方、北方的空间意识,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已经深入国人之心。
NO.2邹代钧——满级地图控、北大最早的地理系主任
年,清政府与沙皇俄国签定了有关归还新疆伊犁地区的条约,收回了新疆伊犁特克斯河流域的广大土地。在这背后,有一个人功劳莫大,他就是随曾纪泽一同出使俄国的舆地学家)——邹代钧,他引古证今,证据确凿地讲述了中国自古在西北的领土范围,才为中国收回伊犁提供了可能。
几年后,邹代钧又随清朝太常寺卿刘瑞芬出使欧洲,当时正逢英帝国想吞并哲孟雄(即锡金),邹代钧从历史地理的角度论述哲孟雄与西藏的历史渊源,驳斥得英外交官哑口无言,维护了国家的边疆安全。
在欧洲期间,邹代钧潜心研究欧洲地图,并在湖广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科学测绘了湖北省图,这也是我国第一幅精准比例尺的彩绘地图,中国的地图由此便从黑白走入了彩色,由线描轮廓走向了精确测绘,这一改革为中国地图学的衍变起到了革命性作用。
此外,邹代钧还是北大最早的地理系主任。邹代钧在京师大学堂期间,广授地理地图学知识,培养了众多这方面的人才,他所著的《中俄界记》、《西征纪程》、《蒙古地记》、《日本地记》、《朝鲜地记》、《阿富汗王国地记》、《汉西域考证误》、《西藏全图》等几十本地理学著作,不仅有详细科学的地图,更是开创了我国研究世界地理的先河,古代舆地学转变为现代地理学,邹代钧起到了过渡作用。
尤其是邹代钧所著的《中俄界记》,准确描述出了中国东北和西北的各个位置点,在百年之后,为我国与苏联(俄罗斯)的边界划定提供了历史依据。值得一提的是,邹代钧的叔父邹世诒编著的《大清一统舆图》,标出了钓鱼岛,亚新地学社出版的中国地图中也对钓鱼岛进行了标注,成为了钓鱼岛自古属于中国的铁证。
NO.3竺可桢——气象学鼻祖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物候学创始人,中国第一个地学系的创办者,中国科学院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之一。他亲自编写讲义,立志要“培养一批中国地学家,于是这里走出了我国最早的一批地学家,包括胡焕庸、张其昀、朱炳海、吕炯、王庸等等。
竺可桢为了帮国人科学种地,统一天气温度单位(摄氏度),搞天气预报(建立40多个气象站)。
竺可桢还总结出中国年气候变迁,提出了扬名海内外的“竺可桢曲线”,该结果领先于西方学者的“格陵兰岛曲线”几十年。
作为我国第一位气象学博士,竺可桢为我国近现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广设测候所、收回天气预报“主权”。自此,中国人拥有了气象主权,并拉开主导中国气象事业的帷幕。
说个题外话,大家不知道的是,课本上祖冲之画像原型其实是竺可桢。
NO.4胡焕庸——人文地理大佬
在中国的国土上有一条纵贯祖国的线,虽然它看不见,却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生活。
年,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手绘00多个点,画出中国顶级国情分界线——“黑河-腾冲线”,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它被地理学界评为“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仅次于“珠峰测量”。
地图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西北部是“大漠长河孤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约占总人口的4%,而另一头是“小桥流水人家”,仅有36%的国土,却聚集着另外的96%的人口。
据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利用ArcGlS进行的精准计算表明,按胡焕庸线计算而得的,东南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43.8%,总人口的94.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胡焕庸线揭示的人口分布规律依然未被打破。
胡焕庸线牛在无论外界条件怎么变化,这条线却总能“岿然不动”。胡焕庸线被发现后的8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从昔日的海棠叶变成如今的大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约14亿,经济规模翻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同时也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中国人从线的东面一次次大规模迁往西面,比如建设兵团垦荒戍边、支援大西北、三线建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NO.5徐霞客——大明第一驴友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对于爱玩儿的小伙伴们来说,穷游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你千万别以为穷游这个时髦的词儿是现代人的发明、年轻人的专利。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位传奇的步行者,他徒步穷游34年,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考察祖国的地质地貌,还写了多达60余万字的旅游日记。他就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旅游家、地理学家和文学家,被尊称为“中华游圣”的徐霞客,他的旅游日记被后人整理编著为《徐霞客游记》。
这本被后人称为“奇书”的《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不仅在地理学上有很高的价值,在文学性上也独树一帜,为人称道。
英国的科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曾这样评价:“《徐霞客游记》读来并不像是十七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二十世纪的野外勘测记录。”
在徐霞客游历的30多年时间里,他先后进行了四次长距离的跋涉,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算,他到过江苏、浙江、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和北京、天津、上海等21个省、市、自治区,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其中,天台山是《徐霞客游记》首篇盛赞的地方,为纪念游圣徐霞客,年当地将5月20日定为天台山旅游日,每年的5月20日天台山全部景点对全世界游客免费开放。
NO.6鲁迅——首批科班地质人
鲁迅,最早专业是学采矿(南京矿路学堂),自认挖煤讲的比文学好。鲁迅对地理的兴趣,可能是因为他喜欢《山海经》,还读过《徐霞客游记》《地质浅说》等书籍。
年,鲁迅在《浙江潮》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主要讲述中国的地质分布、地下矿藏,在中国地质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被教育部指定为大学教材。
虽然考证过后,第一篇中国地质的文章是出自虞和钦先生之手,但鲁迅在中国地质学史上的先行者和奠基人的地位也是无可动摇的,他实现了近代中国人在这一研究领域及成果的“零”的突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