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还有另一起点上海滩也发源于此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分南海与东海航线,都曾以青龙镇为起点。
文/毛剑杰
通常人们印象中的上海,分成两个大的历史阶段:19世纪中期开埠前的小县城,和19世纪中期开埠后迅速崛起的远东第一国际大都会。但长久以来,上海一直流传着“先有青龙镇,再有上海滩”的说法。
根据文献记载,位于今天上海青浦县东北的古代青龙镇,就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早在唐宋时期,青龙镇就已经很繁荣,它和宁波、广州、泉州一样,都是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然而,自宋末以后,青龙镇就已渐渐衰落,后来干脆没入了尘土之下。
青龙镇的确切位置在哪里,古代青龙镇究竟有多繁华?这个问题,考古学家们足足追寻了三十多年,如今终于初步有了清晰的轮廓。年,青龙镇遗址入选了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年10月28日,青龙镇遗址入选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龙镇遗址的发现,改写了上海城市史,也改写了海上丝绸之路史。
一口古井的千年回响
年,上海青浦白鹤镇青龙村村民在开挖一处河道时,意外发现了几口几乎被淤泥填满的唐宋时期水井。水井里出土了两件长沙窑青釉褐彩雄狮纹执壶,明显的西域风格。
长沙窑,又名“长沙铜官窑”,在唐代是和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三大出口瓷窑。这件雄狮纹执壶,显然是为销往西域而制作的。然而,这件壶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井下又埋藏着什么秘密?
据文献记载,今天上海青浦县东北、白鹤镇以东、青龙江(今吴淞江)故道以南的青龙村一带,乃是古代上海早期集镇之一的青龙镇区域,相传因三国东吴于此建造青龙战舰而得名。自唐天宝五年(年),朝廷在这里正式设置青龙镇以后,直至南宋末年数百年间,它一直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当时东南的“通商大邑”,一度有“小杭州”之称。
直到宋末,此地才因为吴淞江航道淤塞渐渐衰落下去。明嘉靖年间,青浦县治还曾短暂设在青龙镇,故晚明及清代还习惯把青龙镇叫做“旧青浦”。青龙镇的彻底消失,是在时期被撤销建制,并入了白鹤镇。这以后,青龙镇的昔日繁华便只能在文献中去寻找和回味了。
青龙镇青龙塔塔砖,上海历史博物馆文物。
系统的青龙镇遗址寻觅与发掘工作,是在发现长沙窑瓷器之后22年开始的。那是年,为编撰完整的上海城市史,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成立了青龙镇遗址考古队,并根据史料记载,勾勒出了青龙镇遗址的大致范围。然后是细致的田野调查,发现了许多古墓和文物遗迹。此前出土过长沙窑雄狮纹执壶的水井,当然也在考古工作者的探索计划之列。
古井,即便是宋代千年古井,在青龙镇遗址区域也为数不少。一开始,这口古井并没有显现出特别之处,又被泥土填塞日久,以致考古队员们最初没能认出这是口井。但当井沿一点点暴露时,一丝不寻常的气息透了出来。
明显不同于附近发现的大量古代土井,这口古井以小青砖错缝竖砌,对接处用榫卯套合,做工考究、弧度优美,显然不是普通民众自建的生活用井。这让考古队员们精神为之一振。清理到井下两三米处,井壁砖上的异样刻痕显露了出来,是文字。大家马上兴奋了,考古中一旦发现文字,就意味着有了准确信息。这些文字都是在烧制时由统一模板翻刻上去的,文字内容多是“某某人舍多少砖”之类的记录。显然,这是一口靠捐赠建成的井。
什么样的井,才会吸引到这么多民众的捐赠?答案呼之欲出,一定是当地公共建筑用井。
目前已知的宋代古井,大多是土石结构,如此精美的纯砖石井,砖石上还有工匠名字的,非常少见。类似建造方式的井,在宋代大多是出现在官府中或者寺庙里。正好,文献中记载的古代青龙镇两座地标佛寺之一的北寺——隆平寺,就是在这口古井的位置。
这一日,古井的清理工作已经深入到井下4米多,有些地下水上渗到了地面,并有声如擂鼓的怪响。之前也有居民经常在深夜时听到,这口古井传出沉闷的类似敲鼓的声音。循着声音,考古队员们仔细查看,原来是奔涌的地下水敲击地面发出的回响。水流越涌越大,尘封千年的古井竟焕出了新泉。这让考古学家们更加坚信,古井之下别有天地。
青龙镇遗址的地面文物建筑,除了吉云禅寺塔即青龙塔还屹立不倒,其余都已湮没。在前期的考古勘探中,考古队已经陆续发现了建筑基址、炉灶、墓葬、铸造作坊……一点点拼凑出了青龙镇的空间结构。遗憾的是,与青龙塔并称为青龙镇南北二塔的隆平寺塔,始终没有踪影。
当年的青龙镇,佛塔林立,尤以南寺吉云禅寺与北寺隆平寺最为兴盛。南北二塔遥相呼应,成了青龙镇的两大地标。因此,能否发现隆平寺,在青龙镇遗址考古发掘中有着至关重要的特殊意义。
之后,在这不足5米的井内,陆续出土了唐代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银簪、青釉罐、木雕饰件等文物,还有一件完整的长沙窑贴花褐彩壶。似乎,距离考古学家们期待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几年下来,遗址发掘接近尾声,但还是没有发现隆平寺。就在大家都以为会留着遗憾收工的时候,一片砖的出现,让形势峰回路转。
那是年的某一天,考古队员们一如往常地对遗址开展清理发掘。突然,传来一声惊呼,人们纷纷闻声聚拢来,一块刻有“入塔内”三字的模印砖出土了。隆平寺的踪迹,终于直接显现了出来。
随后,大量类似的模印砖片出土,印证了此处就是隆平寺的推断。这些模印文字,大多是建造隆平寺时捐赠情况的记录,如“陆仁安并妻孟十娘舍八万四千片”,即陆仁安与孟十娘夫妇捐赠了八万四千片砖。这些模印文字说明,隆平寺是一座靠民间捐赠建成的佛寺。
此后的发掘进程,便一切都顺理成章了:几年间,隆平寺塔的散水、角柱、副阶宝装莲花柱础、倚柱、壶门等塔基关键结构都渐次发现,塔平面结构也由此基本复原。这是一座形制特殊的塔:八角形砖石结构,塔身外有双回廊副阶,与目前已发掘的塔基形式都不同,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独特典型案例。
青龙镇通州判官林公碑,南宋开禧元年,上海历史博物馆文物。
年,整个隆平寺遗址清理完毕,塔基中的地宫入口也被确认,其中心以两条十字交互的木板封护。保护如此严密,地下之物会是什么呢?年9月8日6点30分,专家小心翼翼地移走地宫木板。这是一座完整的地宫,面前的一切让考古队员们都激动得双手颤抖:按照考古经验和常识,这里面极有可能供奉有佛家至宝舍利子。至22点41分,经过16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地宫的内部结构与所藏文物终于露出真容。
首先看到的是满地钱币,数量达万余枚之多,各个时代的都有,最早的是汉代五铢钱,最晚的是北宋天禧通宝。地宫正中,是雕刻着佛教本生故事的左右两座阿育王塔,守护着五层套函,器型精美。
五重套函由外向内,分别为石函、木函、铁函、木贴金椁、银椁。打开第一层木函,银箸、银勺、铜鎏金匙、银钗、银鎏金龟、铜镜、水晶念珠等近40组供养品充塞其中。第三层铁函的一角放置有一个铜瓶,瓶内有四颗实心的圆珠,三颗为水晶质,这就是舍利。第五层银椁打开,一阵异香扑鼻:五色石块铺底,一尊木贴金释迦牟尼涅槃像安卧其中,四边的香块,正是香味的来源。
楼台半佛宫
随着隆平寺地宫的开启,千百年前青龙镇的尘世繁华,以及繁华赖以依托的精神世界,都逐渐得以展现。
几乎是在大唐天宝年间青龙镇建置的同时,这里就有了报德寺,也就是现存的隆福寺,占地六十几亩,寺院总面积更是达到了余亩。同时也有了今天依然矗立的青龙塔,和年后建成的隆平寺塔一样,青龙塔也是高七层,砖木结构。当时吴淞江江面非常宽广,商船来往都看不到港口的位置,所以,高入云天的青龙塔就是青龙镇的灯塔。
古老的灯塔,映照着浩淼太湖水日夜流向吴淞江后,再在青龙塔注目下东归东海,这就是青龙镇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江水流过大唐盛世,流过中晚唐的乱世,流到了10世纪。然后,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来了。
这个时期,吴越国钱氏家族采取保境安民的策略,其治下的整个江南安定而繁荣,任凭中原城头王旗变换,江南百姓却不见刀兵数十年。青龙镇则是吴越国治下唯一的通商口岸,也是极负盛名的国际性港口。依托青龙镇,吴越和日本、朝鲜古国、契丹等国家都有商业往来。
北宋时期,青龙镇城镇发展建设越发完善:学校、监牢、茶肆、酒肆……这些都已经在考古发掘中找到。后来,朝廷又设立了市舶司,以管理商舶,征收关税,收买进口物资等。北宋天圣年间(-年),由镇民、商贾共同出资捐建的隆平寺落成。如果隆平寺塔还存世,将会是上海地区的第一高塔。隆平寺塔和青龙塔,并称青龙寺南北二塔,是青龙镇的物理地标,也是青龙镇民众的精神信仰和支柱。
宋代僧人文珦有诗名《华亭县》:地占三吴胜,名因二陆雄。海村宵见日,江市昼多风。商贾通倭舶,楼台半佛宫。归来千岁鹤,应恨故巢空。
商贸和佛教,是青龙镇城市生活的一体两面。作为一个临海港口,发达的海上贸易,造就了富裕且规模宏大的青龙镇。北宋诗人梅尧臣称青龙镇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坊数甚至超过了它当时所属的华亭县,因此有“小杭州”之称。
当时,青龙镇的坊巷间不仅有酒市、茶市,更有了专门的演出娱乐场所“瓦肆”。镇上的大型瓦肆,犹如今天的上海大剧院和文化广场,可以容纳数千人,常常“歌管欢笑之声,每夕达旦”。宋人应熙在《青龙赋》中记载称:“讴歌嘹亮,开颜而莫尽欢欣;阓繁华,触目而无穷春色。”演员们则“杏脸舒霞,柳腰舞翠”,这是当年瓦市中女伎艺人在勾栏内亦歌亦舞尽情演出的场景。
还有星罗棋布在青龙镇三十六坊中的小型演出场所勾栏,常用栏杆和布幔隔离,便于分隔表演区和观众区。尚有街头巷尾、码头乡村到处可见的说唱演出,以及相扑、口技、皮影戏、木偶戏等杂耍表演。有时,这些艺人还会随远航的贸易船只,行迹遍及江南和福州、泉州等地区。
“控江连海”的青龙镇,还是当年人们的旅游胜地。吴淞江上观潮,胜过如今的钱塘江。每逢潮汐到来,龙舟开赛时,青龙镇上摩肩接踵,人山人海。
青龙镇有“杏花村”,就在吴淞江岸边,村上家家户户都会酿酒。宋代词人谢逸《江城子·杏花村馆酒旗风》云:“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飏残红。野渡舟横,杨柳绿阴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烟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时,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青龙镇的另一面,则是“与海相接,茫然无辨”。海上生活,日常面对的景致,除了茫茫大水,还是茫茫大水,而且要随时面对波涛浪涌间的无常。北宋文人陈林《隆平寺经藏记》写道:“……方其行者,蹈风涛万里之虞,怵生死一时之命。居者岁时祈禳,吉凶荐卫,非佛无以自恃也。故其重楹复殿,观雉相望,鼓钟梵呗声不绝。”
频繁的海上航行,让和水手们急需一座灯塔。一座能指引他们海上航行,同时也指引他们心灵归途的灯塔,佛教信仰因此滋孽繁盛。史料记载,古代青龙镇寺庙众多,仅叫得出名号的就有隆福寺、隆平寺、胜果寺、布金寺、罗汉教寺、普光寺、真如寺、通惠寺、福寿寺、圆通寺……
所以,宋代高僧灵鉴则在《隆平寺宝塔铭》中写道:“若建是塔,中安舍利,远近知路,贾客如归。”隆平寺塔承托了民众海上远航的归途,也承接着他们对平安喜乐的精神祈愿。正是寺庙的梵唱,抚慰着人们久在茫茫沧海上长久的孤独、面对浩渺天地的无助。
此间,大量印有“某某舍”的模印砖,就是青龙镇日常的具象。这些“某某”,或有达官贵人,或有平头百姓,无论什么身份,都尽己所能供养佛祖。按古代中国正史的标准,他们的事迹都不足以载于史传。如果不是这次考古发现,他们的名字都将永远沉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正是他们一砖一瓦捐建起了隆平寺塔,每一块砖瓦的背后都是普通百姓最质朴的祈愿。
最世俗的商贾,与最超然于世的佛宫,共同构成了古代青龙镇日常生活的基本元素,或者说两大核心。或许这也是今日上海的市井之根:的吆喝与佛寺的香火如此和谐共存着,香车宝马载着风流纨绔,镇学楼阙坐满饱读之士,经济、文化、宗教都在此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包容。
这样的兼容并包,刻镂在上海的骨子里,直到今天依然如此,接纳着各族群人民,也接纳了各族群文化。一面走向世界,一面扎根生活,在兼收并蓄中孕育出一个异彩纷呈的大上海。
雄镇上海滩:丝路起点的千年兴衰
青龙镇的历史价值不仅在于上海。
据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发布,青龙镇遗址共出土了余件可复原瓷器及数十万片碎瓷片。专家利用热释光技术,测定了出土瓷器样品的烧造年代从唐代至南宋不等。其中,唐代瓷器主要來自越窑、德清窑、长沙窑;宋代瓷器则主要来自福建、浙江龙泉窑、江西景德镇窑。
尽管这些碎瓷大多是运输途中丢弃的破损瓷器。但数千件瓷器的出土,还是足以改写上海贸易史。此前,韩国马岛沉船、日本福冈博多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瓷器,都与青龙镇瓷器器型相似,这证实了青龙镇曾是闽瓷、越瓷行销日本、高丽,长沙瓷行销西域的重要港口。
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分为南海航线与东海航线。南海航线以广州和泉州为起点,经由中南半岛和南海诸国,穿过印度洋进而抵达欧非。东海航线则以明州(宁波)为起点,自江浙沿海出发通往日韩。
而无论东海丝绸之路,还是南海丝绸之路,都曾以青龙镇为起点。宋代长江三角洲东扩,青龙镇就成了长江入海口的关隘,两湖地区、淮河流域、钱塘江流域都依托于它而向之集中贸易。南北、东西水上航道要冲尽在青龙镇,因此它迅速成为了“之所”。
北宋熙宁十年(年),青龙镇市舶司上交商税高达贯,位列全国第5,是一般市镇商税的5倍之多。在当时全国11个沿海港口城市中排第7。
据明正德《松江府志》所存《隆平寺塔铭》记载,当时到达青龙镇的商船,来自浙西、浙南、苏南地区的频率以月日计,福建、浙东地区的频率约可以季计,越南、日本、朝鲜地区的频率约以年计。这种贸易频率与速度,在交通闭塞的古代,无疑是全国翘楚了。
青龙镇输出瓷器的同时,自然也输出文化。唐代日本僧人圆仁在《大唐求法巡礼记》中记录了他在唐大中元年(年)的回国经历:“得苏州船上唐人江长、新罗人金子白、钦良晖、金珍等书云:五月十一日,从苏州松江口,发往日本国。”这松江口,即是青龙镇。日本僧人圆仁就是从青龙镇返程日本,为本国带去了大唐佛法。
《宋史》也记载:“(南宋淳熙)十年,日本七十三人,复飘至秀州华亭县,给常平义仓钱米以振之。绍熙四年,泰州及秀州华亭县,复有倭人为风所泊而至者,诏勿取其货,出常平米振给而遣之。”当时青龙镇属华亭县,又是华亭县最大的海港。对这些为风浪所迫而漂泊至青龙镇的日本人,南宋政府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友善与慷慨。
青龙镇因水而兴,也因水而衰。南宋末年,由于吴淞江上游泥沙下泻、流速变慢,下游受海潮托顶,使泥沙沉积于河床,以致河流弯曲、排水不畅。再加上当地农民占用水道来种植农作物,使得河底淤泥沉淀,水道变窄。庆历二年(年),又在太湖出水口造了一道长堤;庆历八年(年)又建了吴江长桥,使得江流减慢、下游诸港浦淤塞。
如此种种,使得吴淞江航道越来越窄。到南宋末年,大型商船终于再无法抵达青龙镇港口。与此同时,位于青龙镇东、吴淞江下游的上海镇渐渐兴盛了起来,逐渐取代了青龙镇港口的地位。人流物流不再聚集,青龙镇的繁华随之远去。
元末明初,土匪横行,已经日渐衰败的青龙镇还是难逃厄运,惨遭洗劫,嘉靖年间更是遭到倭寇焚烧掳掠,房屋、寺院损毁严重。到这个时候,青龙镇往日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终于彻底远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