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渴的中国,水资源短缺背后深藏的危机
在以前看到一则电视广告,画面中有一个水龙头,艰难的滴着水,慢慢的水枯竭了,最后出现了一双眼睛,留下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类不珍惜水,那么我们能看到最后一滴泪水将是我们的眼睛。”
水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须,工农业生产也都离不开。那么中国缺水到了什么程度呢?有这样的一则几年前的数据触目惊心,据水利部统计,全国座城市中有座供水不足,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
内陆城市缺水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北京、天津、青岛、大连这些距离沿海很久或者靠海的城市怎么也缺水呢?显而易见,缺的水是淡水。再来看一组数据,中国的水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六位,然而巨大的人口数量,平均水资源仅仅只有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呈现出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低的特点。
中国“饥渴”是怎么形成的呢?还得从2大因素说起。第一,自然因素。首先普及一个概念,哪些淡水是可利用的,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2.53%左右,其中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还很难加以利用。因此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少是其中一大关键。
其次,降水空间和时间上分布不均,长江流域极其以南水资源占到全国的比例高达80%,国土面积占36.5%左右,剩下的地区水资源仅仅只有20%左右。可以想象在秦岭淮河以北地区缺水的程度。在降水的时间分布上,多集中在夏季。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的夏季,而且造成旱涝灾害较多,冬季降水少。在内陆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干旱。
从整体看,呈现出“东多西少,南丰北缺”,西北地区缺水严重,华北地区用水最为紧张。最后,生态环境脆弱,中国多山地、丘陵。季风气候下,降水集中,暴雨多,水土流失严重,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第二,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比较多,简单的归纳下可以分为四大因素。首先是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人口数量众多,从人均的角度看是一个极度缺水的国家。其次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农业生产,导致用水量大。再者就是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低,这主要包括废水的利用,生产用水的效率等方面。比如一亩地采用喷灌就比大水漫灌利用率高得多。最后就是水污染严重,大量工业废水排入,以及农业生产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造成。为了解渴,中国是如何面对的?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著名的南水北调工程,简单的理解南水北调即用水量相对充沛的长江流域向黄淮海流域调水,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它的意义在于部分解决了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极大地缓解了沿线城市的缺水问题。
在部分城市,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北京:
倡导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大力修建水库,提高水的利用率,将高耗能的企业迁出,发展节水型经济,跨流域调水,调整水价,以及控制城市和人口规模。
水并不被人注意,但对我们是如此重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