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行军打仗,为何不直接绕过城池
对中国古代战争感兴趣的小伙伴往往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交战双方为了争夺一个城池会投入大量的兵力,进攻方不余遗力地冲,防守方咬紧牙关地守,无论谁胜谁败,最终的战场景象必然是血流成河,白骨累累。
见此,我们不仅会提出一个疑问:“进攻方怕不是个憨憨,为什么那么死心眼呢?一个城池再大,它总有边界呀!绕道而行不是更好吗?”
诚然如此,从表面上看,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我们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和交战双方的实际条件,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1.不绕开城池是对士兵生命负责
选择不绕开城池居然是对士兵的生命负责?没错,还真就是这样。虽然古代的攻城战役对进攻方而言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士兵伤亡情况,但我们要知道,士兵的伤亡是和战争捆绑的。
有战争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伤亡,而古代的将领要做的就是尽量将士兵的伤亡控制到最小。我们便可以将攻城和绕城的伤亡情况做一个对比:
选择直接进攻,军队就要摆好进攻阵型,整个部队的组织形式有条不紊,士兵们在日常中训练的内容也会有效应用在整个进攻战役中。
在进攻的过程中士兵也会懂得借机行事并最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他们做好了非常充分的战争心理准备,有着高度的警惕性。在一个人全神贯注并保持高度警觉的状态下,想要将其杀死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再说绕城而行,绕城而行首先就改变了一个军队的短期目标,从进攻变成了行军。
行军队形和进攻队形是完全不一样的,行军阵型根本不足以胜任交战的基本需求。而士兵的心理素质和状态也会处于一个比较放松的水平,他们根本不会保持百分之百的警惕。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决定绕开相关的城市并开始行军时,就会发现原来那些龟缩在城市里猥琐发育的守城军队马上改变策略,在不讲武德的打野带领下袭扰己方军队!
而此时,进攻方的军队无论是军型阵型还是士兵的心理状态都不处于最佳,所以往往会在敌方的冲击下直接溃散。例如,明朝时期的抗倭英雄戚继光,曾经就带领极少数的戚家军部队冲散了三个倭寇大营,将还没有做好准备的数倍于己的倭寇直接送去见天皇。
因此,不绕开目标城市是对自己的士兵生命负责。
2.不绕开城池是对自己的战略目标负责
我们在想要不要绕开城池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思考一个更根本的问题:古代的攻城战是为了什么?
可能有的小伙伴不假思索:“金钱,土地和妹子!”非常准确,山贼和土匪也是这么想的。在古代,只要是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一代雄主,他所占领城市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这些表面性的利益,而是要把对于一块土地的所有权完全地攥在自己手中。
那么怎么才算把一块土地完全攥在自己手中呢?就是要掌握一块土地中所有的人员户口、商戎账目、赋税徭役这一系列的文本性资料。掌握了这些资料,你就会对这片陌生的土地了如指掌,就像你在红警地图中开启了间谍卫星一样。
明朝的第一任创业老板朱元璋抓住时机从毫州发兵打下了金陵城,他得知自己的首席谋士李善长在第一时间搜罗各种宝贝,非常生气并前去质问。但当他一打开箱子傻眼了,因为里边不是什么金银财宝和古玩字画,而是一本一本的账册。
李善长立刻解释,掌握了这些东西就相当于完全控制了金陵这个城市以及周围的人口。所以说,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之所以选择全力进攻目标城市,是为了完成他们获得一方土地实际控制权的目标,这也是必须要打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不绕开城池是对自己的后勤部队负责
对于我们这种外行人来说,行军打仗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简单或看得那么表面。军事行动是一次非常大的调度,不仅包括军队还包括能够供养军队的一系列后勤供给问题。
现在小学生都知道,ADC如果不带辅助而强行对线基本上就等于送人头。军队也是如此,一个用于作战的职业军人背后必然会有一个甚至多个为其输送给养的后勤人员。
这些后勤人员往往是由那些需要承担徭役的普通百姓和民夫担任的,这些人并不是职业军人,不具备非常高的作战素养。而且补给部队往往是位于军队之后的。
如果进攻方的军队选择绕开目标城池,那么等到自己的给养运输部队经过时,守城方的军队就会再次发动不讲武德的传统技能,不仅会把你的粮草给抢走,甚至可能将运输粮草的后勤人员一并俘虏并要求他们为自己服务。
4.不绕开城池是因为有些城池真的绕不开
在中华大地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上,我们耳熟能详的有一句俗语: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什么是兵家必争之地呢?就是指一块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的土地,谁能拿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就能在接下来的角逐和抗争过程中占据优势。满足这样条件的城市有徐州、襄阳、散关、武关、函谷关等。
城市是怎么形成的?很直白,就是由一个一个的村落聚集成一定的规模而后发展成城市的,人口是形成城市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它却不是唯一的因素。
由于战略意义和价值而建立的城市同样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城市类型。例如武关、函谷关、萧关和散关这四座城池,他们存在的意义并不在于有多么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多么充足的人口,而是在于处在交通要道上,成为守护某个重要地区的天然屏障。
这四座城池的中心地区是西安,历代王朝的建都之地。西安南有秦岭、北有高原、西有山地、东有黄河,这些都是良好的天然屏障,进出西安的主要道路只有四条,而这四条道路恰恰都有相关的隘口。如果进攻方的目标是长安,那么这四座城市中必然会有一座城市是他绝对绕不开的。
5.不绕开城池是考虑到了自己的作战时间成本
我们都知道,打仗是很烧钱的。打的时间越长,消耗的金钱和资源也就越多。毛主席提出的论持久战本质上就是把战争的时间延长,用中国的大战略纵深把日本给拖住,让他败光家产,油尽灯枯,最终投降。
古代打仗同样也是如此,为了避免过多的资金消耗,绝大多数将领都会秉持速战速决和速胜的思想。
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我们选择绕开城池,首先必然延长的会是行军的时间。行军时间延长,粮草消耗就会成倍增加,这是一笔极不划算的买卖。而且你即便选择绕开城池,也不一定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就不会选择绕开城池了。
6.经典的绕城事件
说了这么多,我们都在一直强调不绕开城池的合理性。但那有没有进攻方顺利绕开城池并且最终也取得成功的先例呢?当然是有啦,明成祖朱棣在争夺皇位的过程中就曾经绕开了济南城,直取皇都,最终也取得了成功。但是这个案例有很多特殊性,也有很多不可复制性。
首先,朱棣的军队是骑兵,四条腿肯定要比两条腿跑得快。朱棣选择绕开济南城的时候,守城部队你就算想追,也不一定追得上。
其次,一无所有自然无所畏惧。我们前边说过,不绕开城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自己的后勤补给线被敌方给切断。但当时的朱棣,他已经完全没有什么后勤补给了,既然我都没有后勤补给了那我干嘛还担心你会来偷袭我呢?简直是开国际玩笑!
再次,建文帝姓朱,朱棣也姓朱啊!这一场战争在建文帝看来是逆贼谋反,罪不容诛!但是在满朝文武看来,这是你们老朱家内部的事情,我们这些外人跟着掺和什么呢?
济南城的守城将领也会琢磨,如果我偷袭了朱棣,可朱棣顺利拿下京城并且登上了皇位,那么首先要“赏”的肯定就是自己这个最大的“功臣”了,剥皮萱草、千刀万剐这一系列的大礼包都等着自己呢。所以也不会去主动出击。
最后,朱棣绕开济南城是因为前边已经有人接应了。金陵和淮河一带已经提前埋伏了朱棣的亲信,这些亲信上下活动已经为朱棣来到这里做了充分的准备,朱棣如果能平安到达,那么也就能够基本宣布胜利了。
结语
所以说,在中国古代行军打仗的过程中,一般的将领他是不会选择绕开目标城市的,具体的原因我们也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当然也有朱棣绕开济南城并且最终成功的案例,但这个案例本身有太多的特殊性和不可复制性,这也许就是必然中的一次偶然吧!
参考文献:
1.豆文凯.浅谈《管子》与中国古代城池建造理念.
2.荀平,王众.中国古代城池军事防御体系探析[J].新建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5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