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君微科普走近淮河
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七大河之一
它全长约千米发源于河南、
湖北交界的桐柏山脉
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
淮河逶迤千里
流域内人口密集、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
也是大运河文化带主要集聚地区
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
举足轻重
淮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人都会问
淮河的入海口在哪里?
12世纪以前
淮河独流入海,尾闾通畅
12世纪后
黄河长期夺淮
彻底改变了流域水系形态和地形地貌
淮河也逐渐失去了
原有的天然入海通道
从而导致中下游河道淤塞
水患不断
“无处入海”的尴尬导致
每年汛期
随着干支流洪水相遇
淮河沿线极易处于长期高水位状态
同时
淮河流域总落差达米
尤其是上、中游落差较大
形成进水快、排水慢,易“憋水”的局面
导致水患灾害频繁
也因此,淮河成为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
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
“数”说淮河新变化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年10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一组组治淮数字,展现了70年间淮河治理发生的巨变。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防洪:洪灾损失大幅减少
干流中下游可防年一遇洪水
历史上淮河水患严重,新中国成立前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爹也盼,娘也盼,只盼淮河不泛滥,有朝出个大救星,治好淮河万民安。”
经过70年治理,淮河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70年来,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相继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
目前,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可达到年一遇。
以年、3年、7年、年淮河发生的流域性洪水为例,3年和7年洪涝灾害损失比年大幅减少;年转移疏散多人,比转移人口超百万的年减少了99.5%,社会安定程度明显提高。
从除水患到兴水利,70年治淮,见证着淮河由大水泛滥变大河安澜的历程。
民生:70年投入超亿元
直接经济效益4.7万亿元
历史上一遇到洪灾就哀鸿遍野的淮河,有民谣为证:“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一朝淹了大河湾、单被改做裤子穿”。
历经70年建设,淮河流域已建成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规模以上机电井约万眼,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引江济淮、苏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设,与流域内河湖闸坝一起,逐步形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
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
70年治淮总投入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比5.2。淮河的系统治理、开发与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受灾受难到安居乐业,70年治淮,见证着人民由贫穷变安康的历程。
治污:干流水质常年Ⅲ类
饮用水源质量总体有保障
曾几何时,一首流传于淮河边的民谣,唱出了淮河的沧桑:“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败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强化水功能区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污染联防和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淮河干流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5年至今淮河未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镇用水安全。
从流域性水污染恶化到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70年治淮,见证着人们由污水围困变人水和谐的历程。
来源:淮河水利、新华社、中国气象局
编辑:马白昕
免责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