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运河润江南
江苏扬州运河三湾公园内的大运河非遗文化园夜色。齐立广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在华夏大地上,有一项和万里长城相媲美的古代伟大工程,这就是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唯一的南北水上交通要道,京杭大运河贯穿了包括黄河、淮河、长江在内的五大水系,它的价值无可替代,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作用。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挖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利用率最高的人工运河。然而,历史上是谁,又是在哪里挖下大运河的第一锹土呢?
《左传哀公九年》记载,“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传中的哀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年,这一年,夫差命人打通从长江到淮河的人工水路,全长多公里。当年的夫差不会想到,此举会成为将来京杭大运河的肇端,在他的心目中是吴国的水师战舰,沿着一条人工开凿的河道,从长江到淮河,从淮河再到黄河,向北、向北、再向北。北方才是一代君王真正的战场,北方才有称霸中国的终极荣耀。
吴国在春秋时期的版图,恰是今天的“江南”。从地图看,与太湖流域和明清时期“八府一州”的版图基本重合。而关于“邗”,说法不一。有人认为“邗国”是位于吴国之北的小国,后被吴国所吞并;有人认为邗地本就属于吴国,邗城乃吴国所筑,吴王寿梦、诸樊、夫差等都曾以“邗王”自居。不管怎样,邗地处在古长江的入海口,位置险要,乃勾吴北上争霸的必占之地。历史虽然没有明确记载,吴国人究竟动用了多少人力,耗费了多少金钱,才修成了这条公里长的人工河,但可以相信,在那个以人力、畜力为主的时代,开启这样一个工程,无论如何都称得上是大而耗。然而也正是这场大而耗的工程,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南北水系的第一次贯通,夫差也因此成为古代历史上第一个开挖南北大运河的人。
大业初年(年),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启动了隋运河开凿工程,此时古邗沟已存在了一千余年。年,通济渠开凿至淮河边,连通了古邗沟。邗沟由此成为隋运河的一部分,也是其开凿最早的一段。
邗沟,也称山阳渎,后称邗江。最早乃吴王夫差所开,隋代运河贯通前也有过疏浚,对此文献多有记载。《左传》曰:“哀公九年(公元前年),冬,吴城邗,沟通江淮。”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也引《吴越春秋》云:“吴将伐齐,北霸中国,自广陵(扬州古称)掘江通淮,运粮之水路也。”虽则寥寥数语,却是史上关于夫差开凿邗沟的重要记录。在隋运河全面开通之前,隋文帝也对邗沟进行过疏浚,《隋书高祖纪》记曰:“开皇七年(年),开山阳渎以通运漕。”
货物运输船只行驶在京杭大运河吴江段。徐慧摄视觉江苏网供图
很显然,这些文献里的“邗沟”,指的是沟通了长江与淮河的那段人工河道。但是,历史上“邗沟”所指又不止于此。早在勾吴古国存世时期,长江以南的吴国境内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上交通体系,在文献中,这些水道被称为“吴古故水道”,也曾被称为“南邗沟”或“邗沟江南段”。吴国后期,吴王阖闾为实现“强国霸王”理想,接受伍子胥“安君理民”“立城郭,设守备”建议,并委托子胥“象天法地”筑造吴城。作为战略家、军事家的伍子胥,在构筑两座吴城的同时,也开凿疏浚了吴国境内的诸多河渎,形成了完整通达的水上交通网络。司马迁《史记河渠书》就说,“于吴,则通渠三江、五湖”。
对“吴古故水道”的形态、走向,在东汉袁康、吴平的《越绝书吴地传》中,可见清晰记载:“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出巢湖,上历地,过梅亭,入杨湖,出渔浦,入大江,奏(走)广陵。”这段文字具体地描述了“吴古故水道”的流经地点:始于姑苏城平门(北门),经泰伯渎(贯通苏锡),穿越巢湖(漕湖),再流经历山之地(今无锡惠山),穿越古无锡湖(芙蓉湖),而后折向西穿越杨湖(安阳山附近的阳湖)到常州,再经渔浦(今孟河口)流入长江,抵达广陵(扬州)。这条吴国境内的主河道接通广陵(扬州)处的邗沟后,吴军就可抵达淮河,进入黄河流域。
但还不止于此,北宋学者朱长文编撰《吴郡图经续记》、明代水利专家张国维著《吴中水利全书》,就把吴王夫差开凿的河道统称“邗沟”或“江南运河”。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水利》称:旧称无锡城中直河,自北水关入,直行出南水关,亦名弦河(即中山河),为邗沟。安阳山之北的河道称为“北邗沟”,安阳山之南河道为“南邗沟”,此说依据的就是张国维的考证。时间上,这段“古吴故水道”比邗沟开凿更早,最迟于公元前年就已开通。可以说,邗沟只是“吴古故水道”的北延,是吴军为了征伐扩张而向北延伸打造的粮草运道。
又据商务印书馆年版《中国水利史》(郑肇经著),除了沟通江淮的邗沟以外,吴国还开凿了沟通太湖与长江及其他河道的胥溪运河、阖闾运河、丹徒运河、胥浦运河、百尺渎、子胥渎等,形成了通达内外的密集水上交通网。这些,应该都属于“古吴故水道”。其中,当然包括更早开凿的泰伯渎。泰伯渎的开凿可追溯至勾吴初创时期。距今约年前的商末,泰伯、仲雍兄弟让王于季历,从周原(陕西岐山一带)来到江南,定居梅里,建立勾吴。为垦殖灌溉之需,泰伯率众开凿了一条以梅里(今锡东梅村一带)为中心、东至巢湖(漕湖)、西接无锡城南运河的泰伯渎。
泰伯渎,也称伯渎河、泰伯河,全长约80里,水宽数丈。因唐代常州刺史孟简曾对该河拓宽疏浚,故也称“孟渎”。泰伯渎起自无锡城南今清名桥附近与古运河相交处,一路东南,沿途汇合连通许多自然河道,故有“汇通百渎”之说,是苏锡之间的重要水路。《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对此河都有记载,称泰伯筑城“周三里又二百步,外廓三百余里”“又凿泰伯渎,以御旱涝”。东汉永兴二年(年),吴郡太守糜豹建泰伯庙、修泰伯墓时,亦撰《泰伯墓碑记》,曰:泰伯“筑城郭以为藩卫,穿浍渎以备旱潦”。泰伯渎的开凿,无疑是当年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河水千年不涸,流水潺潺,泽被后世,是江南早期得到开发的重要历史见证。
隋大业六年(年),隋炀帝在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辐射南北的通济渠、永济渠之后,“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疏浚)邗沟”,使通济渠与邗沟(山阳渎)连通,从而实现了大运河南北的全线贯通。《资治通鉴隋纪五炀皇帝》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御宫、草顿,欲东巡会稽”,大运河由此直抵余杭。夫差所开凿的“吴古故水道”,便在此时纳入了整个运河系统,成为隋运河的重要组成,也是整个运河开凿时间最早的一段。
庄若江
大运河的全线贯通,彻底改变了国内的地缘环境与水网格局,华夏大地终于有了一条自中原辐射南北的黄金水道。无论是多年前开凿的泰伯渎,还是年前开凿的吴国古水道,诞生于江南的勾吴古国都堪称中国大运河的先行者。千百年来,汤汤运河,沟通天堑,舟楫不绝,泽被后世,给江南带来喜忧参半,说不尽的繁华,道不尽的沧桑。
放眼中国大运河北发燕赵,南抵余杭,穿越古今,从历史的时光里走来,如同一条贯穿华夏大地的南北大动脉,滋养了沿岸亿万生灵,孕育了无数璀璨“非遗”。
庄若江(本文由“方志江苏”提供)
作者简介:庄若江,江南大学教授,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全国人文社科系统优秀科普专家。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无锡江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著有《城市文化论》《说吴》等21部著述,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余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