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泰州没有山凤城泰州,既有水又有山,你
城峻而坚,壕深而广;城翔壕上,若凤凰展翅。泰州史称凤凰城,源于宋时为城市风水的优化,增添了浓墨重彩。黄河、长江、淮河三大水系资源,给了城市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活力,一代代泰州先民善用天时地利人和,对城市建设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充满了聪明智慧,成为了一方富庶太平的风水宝地。
汉时设置的海陵县,为二千多年的泰州城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汉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海陵因偏居海边一隅,无有动乱;北方流民的加入,由县而郡。唐时的安史之乱,包括海陵在内的江南地区,未曾受到叛军的破坏。
北山寺及卓锡泉唐宝历元年,蜀僧王屋禅师在海陵城北创建了一座寺庙。坊间传说,海陵城,南高北低,旧时来此赴任的官员多经运盐河,从南面进入城里,发现进城后,越往北走,地势越低,认为于官于民多有不利,于是按照风水师的指点,为改变地望,就在城北堆土为山,以壮地势,接着在山上建造了佛寺,名曰开化院,后称北山寺。
住持王屋因思念四川家乡,就在寺北卓锡开泉,发现泉井里生出了与海陵不同、而只有其老家才有的四叶浮萍。寺庙建在山上,山下泉水竟然与四川相通,令人惊奇。城北堆土为山,对海陵城带来了福音,寺庙香火兴旺,百姓人丁兴旺,官民皆平安。
此时,海陵盐业更加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上缴了大量的盐税,特别是在唐之后的五代十国,举世动乱,海陵盐业却突飞猛进,城内平安吉祥。唐代诗人王维为之惊叹:浮于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喷于乾坤,江城入于泱漭。这里江海交汇,气势磅礴,与金陵、广陵、兰陵齐名华夏,饮誉神州。
望海楼泰州汉唐古郡,襟江负海,壤沃物阜,人杰地灵,历代名贤多唱和于此。元明以降,兵连祸结,斯楼屡建屡毁,不胜其叹。明代徐蕃子、徐嵩曾撰《重修望海楼记》,知州郑梦赉诗云:蜃楼飘渺依天开,仙客凌空驾鹤来;气夺湖光吞五嶺,剑横秋影薄三台。清初《诗观》的编著者邓汉仪:海郡郁大观,画檐朱拱碧云端;正宜番舶渔樯入,不尽蛮风岛雨寒。
宋代,泰州创贡院,开凤凰池,建海阳楼,挖城河,开市河。到了明代,泰州凤凰池、凤凰桥、凤凰墩、凤凰台的名声越来越响,海阳楼明称望阳楼。(因登楼远眺,沧溟惝怳入目,故人们习惯称做望海楼。)此楼之兴废,或亦有关国运之盛衰乎?
望海楼下的宋代涵洞宋代涵洞在徐嵩看来,泰州望海楼位于龙盘虎踞的风水宝地,其西侧佛刹与楼亲峙,黉序巍乎在中,相去皆百余步,直接关系到泰州的文风兴衰。宋熙宁、庆历间的人文极盛,如查许周三姓,皆高科膴仕,项背相望,周氏凡二十一人,其他未能悉记。至国朝斯楼惟存遗址,而人才视昔亦衰。后来望海楼塌了,泰州的文化也就衰落了。
清道光《泰州志》记载,元朝泰州一名进士,明朝开国至成化二年的九十八年间,泰州没有进士,从成化二年起,到徐嵩中进士的正德十六年,泰州才有进士十七名,相当于宋朝,明朝早中期泰州进士较少。徐嵩认为,其原因与望海楼倒塌了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水文化博物馆在明崇祯十六年考中进士、宫伟镠紫阳著的《微尚录存》中,有一篇专门论说风水形胜“论形胜盛衰关系秩官人物”的文章说,泰州有精于形胜的一些人,兵备来阳伯就是一位对泰州形胜很注重的地方官。泰州城内市河不通畅已有一二百年,来阳伯在泰州大胆采取了恩威并施的方法,将市河疏通后,不久就有被乡荐、有纪孝廉、有考中进士的,而来阳伯等相关官员也都得到了升任。
市河疏通了,标志着风水的改变,人才也就很快产生了。接着另一任兵备副使郑二阳与知州徐日升,又根据地方人士的建议,对泰州的形胜,包括尊经阁、望海楼、南山寺、北山寺、钟楼进行了全面的修整,使诸名胜无不坡起风縈,风回水聚,随后有多人考中进士,有多名官员得到提携。
当其时士服诗书之训,民安乐利之遗,商贾骛趋,财货频集,陵暴不作,忤乱无闻,三时顺成,百谷蕃植,亲族有酒醴之洽,巷尟逋赋之呼,致足乐也。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盛世风情画面,而究其原由,就是因为形胜好了,风水好了。
人杰地灵傲视群雄明崇祯九年,兵备郑二阳、知州徐日升从形家言说,泰州是凤凰城,高桥为凤首。清乾隆十八年,知州赵捐廉倡建了一座在城北跨北河接新城殿永宁寺处的桥,风水师又说,此桥是凤尾。经过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人的精心打造,泰州城南有高高拱起的高桥似凤头,高桥往北到南城门有狭长街道为凤颈,入城民房鳞次栉比、横平竖直是凤身,城内钟楼巷有铜钟为凤胆(亦说是十三层宝塔不露天),城东西两侧各一座高墩称凤翅,城北有赵公桥算凤尾。
泰州城形似一只色彩斑斓的金凤凰,至今当地百姓还每逢在春节时,总喜欢用竹篾、彩纸扎成一架架象征吉祥的凤凰鸟的习惯,敲锣打鼓,唱起诙谐有趣的生活小调,以纪念很久以前为人们采药治病的凤凰姑娘。“锣鼓打得格真真,泰州有座凤凰墩;凤凰不落无宝地,墩上墩下长草参。”
古运盐河滕坝段高桥凤凰墩,并不是山,其实是南宋时州人为了防止金兵侵犯,将城外夹河挖深加宽,泥土就地堆积起来的土墩,时间久了,长起了树木和花草,成了百鸟群居之地。据说,凤凰是幸福之鸟,哪里有凤凰鸟,哪里就有幸福;风水之法,得水而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之术是一门相地之术。
泰州一带,表面上看是一马平川,有水无山,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长江三角洲冲击平原与里下河沉积平原联缀交汇之处,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昆仑蜀岗山脉存在,其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据明嘉靖《扬州府志》记载,蜀岗上自六合县界,来至仪征小帆山入境,绵亘数十里,接江都县界,迤逦正东北四十余里,至湾头官河水际而微,其脉复过泰州及如皋赤岸而止。
钟楼巷铜钟清雍正《扬州府志》之山川篇记载:维山匪高,发源西蜀,联络群峰…万派朝宗,永安钟轴…。认为境内众山来龙,皆为昆仑西蜀一脉,西接安徽大别山,东自六合方山、仪征青山开始,经广陵至海陵、姜堰、海安,逐渐消失,又称蜀岗古陆,形成于第四纪晚更新世地壳最近的一次隆升中,距今约二十万年。
到了五千至七千年之前,在蜀岗南沿断崖之下,还是长江入海口。后来才渐渐发育冲击平原,由此向东,继续延伸入海的沙嘴,称为赤岸。从地理学上讲,蜀岗是一片丘陵,横跨江淮流域,曾有学者把这片丘陵归入江淮丘陵。这条蜀岗余脉虽不很明显,但确实存在着,若似风水中有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的理念,称蜀岗余脉为山,无可厚非。
其优秀处,确切、简明,真令人觉着几条线、几个弧是足够造成一幅天地的。从宏观看,海陵建县选址,靠海、临江、接淮,与蜀岗余脉很有关系;就风水论,在蜀岗余脉的运盐河北一里许,依山、面水、朝阳,最为符合山好、水好、方向好的风水三要素。同样无声地给我们上着地理、生物、历史、哲学、美术多种课的蜀岗余脉,让学生我在不知不觉中拓宽了见识,丰富了联想,充盈了胸怀,培育了敬畏之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4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