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里看历史淮河篇
每年的5月18日为国际博物馆日,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
博物馆,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开启我们的探索,感受千百年的兴衰荣辱。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者,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物化体现。它们或古老、或神秘、或有趣,多样的文化璀璨交融,和谐相伴,源远流长,承载着未来发展的光荣和梦想。
博物馆的力量就在于让人感受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与对话,让人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在古老与现代之间穿梭游走。
阜南多家博物馆珍藏的这些淮河文物,你见过吗?
龙虎尊全称商龙虎纹青铜尊,是国家一级文物,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据考古专家研究,龙虎尊的铸造工序十分复杂,是用十八块母范经两次焊接而成,浑然一体,毫无痕迹。这充分说明远在三千年以前,我国的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其形制雕刻,工艺技巧,举世无双。由于其珍贵异常,原物已不再对外展出。(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内展出其同位素复制品,为国家三级文物。)年,淮河流域爆发特大洪涝灾害,毛泽东主席在两个月内连续四次对淮河救灾和治理作出重要批示,并决定根治淮河。年,由邵力子任“代理团长”的中央治淮视察团一行32人代表毛泽东主席视察治淮工程。临行前,毛泽东亲自会见了邵力子,并嘱托他将绣有自己亲笔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4面锦旗,分别赠予治淮委员会以及河南、安徽、江苏3省的治淮机构。(现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有存)
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安徽省颍上县人李秀英主动报名参加,带着26个姐妹组成“女子突击队”,上了治淮工地。她凡事带头,不怕苦不怕累,抬道轨、挖泥土,日夜奋战在治淮一线,几度累倒在工地上。凭着坚强出色的表现,李秀英两次被评为特级治淮劳模。年国庆前夕,李秀英在参加全国政协一届三次会议时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并获得了毛主席的亲笔签名。从那以后,毛主席的签名,成为李秀英一家的“传家宝”,珍藏至今。(现阜南县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有存)
年10月1日,为了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邮电部发行一套特种邮票《伟大的祖国——建设(第二组)》。全套四枚,这是第一枚《淮河水闸》。图案是横跨淮河的润河集分水闸,水闸上方是毛泽东的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现阜南县红色文化收藏馆有存)
20世纪60年代,发给治淮民工的工分票。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立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农村人民公社中普遍采用。代表劳动出勤和兑现报酬。(现阜南县红色文化收藏馆有存)
三河尖王家坝渡口的船票,20世纪60年代左右通用,此件为四分船票。(现阜南县红色文化收藏馆有存)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阜阳卷烟厂产出的带有淮河烟标的香烟。(现阜南县红色展览馆有存)
安徽省木帆船货票,20世纪60年代,安徽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怀远航运管理站盖章的,并带有最高指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现阜南县红色展览馆有存)
纪念毛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8周年像章。(现阜南县红色展览馆有存)
明代银酒杯,系淮河出土文物。(现存于阜南县天棚农民文化公园)
明代青铜酒樽,系淮河出土文物。(现存于阜南县天棚农民文化公园)
汉代刁斗,系淮河出土文物。古代军队中用的一种器具,又名“金柝”、“焦斗”。铜质,有柄,能容一斗。体呈盆形,下有三足细柄向上曲,柄首常作成兽头型,口部带流。军中白天可供一人烧饭,夜间敲击以巡更。(现存于阜南县天棚农民文化公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