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时光古老民居复原记

蚌埠“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一角。胡雪柏摄影(新华社发)

新华社合肥4月3日电(记者陈尚营)在一堆年代久远的古建筑材料中间,53岁的杨信定只能算是个“年轻人”。

16岁开始学艺,杨信定如今已是一位资深的雕工,现在为安徽省蚌埠市“湖上升明月”古民居博览园服务。这里收藏了大批散落在中国各地、濒临毁灭的古民居,有些甚至是从推土机下“抢救”来的。

蚌埠位于安徽省东北部,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杨信定的老家在浙江省宁波市,两地相距超过公里。尽管距离遥远,但热爱这一行的杨信定已在这里工作6年,每天都和各种不一样的古老木头打交道。

在古民居博览园内,雕工正在工作。新华社记者陈尚营摄

杨信定的成果在博览园里很容易见到。这里目前已有超过幢古建筑恢复了往昔的模样,一些古建筑上精美的图案就出自杨信定的刻刀。

“我主要的工作是修复,但每一个细节都需要自己重新创作。”杨信定说,这些从浙江、福建、江西等地运来的古建筑,木头上的很多图案已经模糊甚至破损,他需要根据原来的图案进行修复和创作,“现代技法很少用得上,都是一刀一刀刻上去的。”

杨信定的手边整齐地排列着50多把刻刀。他告诉记者,修复工作中主要用到的是平刀、圆刀、三角刀、斜口刀这几种,每一种的规格从小到大比较齐全,所以看起来非常多。

一手拿刀,全神贯注。工作中的杨信定安静地坐在那里,观者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就能看到人物、花鸟等各种图案渐渐在陈旧的木头上栩栩如生。

博览园内古建筑上精美的木雕。新华社记者陈尚营摄

大梁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骨架之一,去年完成的一个大梁深浮雕给杨信定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个大梁长5米,宽约30公分,因为是浮雕,花了40多天才完成。”他告诉记者,浮雕要求图像造型浮凸于材料表面,因此难度很大。

“做这行需要耐心,但更需要悟性,没有悟性,你的作品看起来就会很机械。”杨信定介绍,现在博览园里还有10多位雕刻师傅,以老带新是这个行当的传统。

空闲时,杨信定会在博览园里转转。在他看来,每一栋古建筑都是一个故事,一砖一瓦、一榫一卯都有传承,有些人喜欢老房子,那是因为能透过房子看到过去。

按照规划,未来将有幢古代民居建筑落户博览园,成为中国长三角地区体量最大的古民居村落。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73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