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和黄河都白白流进大海,我国那么缺水,

综述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资源。在全世界的个国家和地区中,存在缺水现象的国家和地区超过百个,其中存在严重缺水现象的国家和地区更是有二十多个。

中国也是世界上较为缺水的国家之一,全国多个城市中大约一半的城市都存在缺水现象。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各个地区的淡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我国水资源短缺情势日趋严重。

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

河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淡水来源。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河流长江是世界第二长河,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而黄河作为中国人的母亲河,从古至今孕育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水资源总量虽不及长江,但年均径流量也有亿立方米之多。随着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的发展、生态资源的破坏等原因,尽管我国河流众多,但是依旧有大部分城市面临缺水的危机。

长江黄河水量如此之多,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它们的水资源储存起来加以利用,而是任由河流水流入大海呢?

中国黄河

单从理论上来看,这种方法或许可行。但实施时就不会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除去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之外,长江黄河水量巨大,不仅拦截困难,盲目拦截还容易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

不筑坝彻底利用河流水的原因

其一是长江黄河拦截困难

我国的地势西部高东部低,呈阶梯状分布,并且向海洋倾斜。这种地势,使得我国许多大河向东流入海洋。

长江黄河便是自西向东流动,流域内的地貌类型众多,有山地、丘陵、盆地、高原和平原,地势极其复杂,因此拦截长江黄河的河流水,并将其存储起来加以利用并非一件易事。

长江地貌

长江中下游多为地势低缓的平原地区,如果完全拦截起来利用,很有可能会导致整个长江中下游平原被淹没。

而黄河下游由黄河、海河和淮河日积月累冲积而形成了冲积平原,下游河道变得宽阔平坦,河流中的泥沙沉降淤积,河床比两岸地面高出3—5米,甚至10米,成为了“地上河”。

因此这种地势很难再建大型水库,将长江黄河的河流水拦截并存储下来。

黄河泥沙过多

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全长公里,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

位于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的三峡大坝工程是中国乃至世界规模最为宏伟壮观的水电站,是一项凝聚人类智慧的伟大的工程项目。

全长约米的三峡大坝,总库容也只有亿立方米,仅占长江水资源总量的4%。由此可见,如若将长江水全都存储起来需要建设多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三峡大坝

黄河的年平均入海量与长江相比较而言小了很多,看似存储利用的难度小了,但是黄河中段途径黄土高原,夹带了大量泥沙,这也给修建水库带来了很大的难题。

据不完全统计,黄河干流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约35千克/立方米。即使能够将黄河水拦截存储下来,但是它产生的沙量也并不是水库能够承受的。因此,如此庞大的水量和含沙量也证明了拦截长江黄河水彻底利用是不现实的。

黄河泥沙堆积,河床上升

其二筑坝彻底利用成本巨大

大量筑坝成本远高于海水淡化的成本。

我国著名的三峡大坝工程年正式动工兴建,年开始蓄水发电,年全部完工,耗时十多年之久。建设动态投资合计.37亿元人民币,其中枢纽工程.85亿元,万移民的安置费.53亿元,输变电工程.99亿元。

仅仅一个三峡大坝就耗费如此多人力物力财力,如若要将黄河长江拦截起来存储利用需要有多少个三峡大坝这样的工程,所需耗费的资源不计其数。所以从目前看来,筑坝彻底利用河流水不仅无法实现,并且所带来的风险也是难以预估的。

三峡大坝的修建

盲目拦截的后果

水循环系统是由多种环节组合而成的庞大循环系统,通过多个线路多种方式促进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水循环分为海陆间循环以及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海陆间循环。

海洋蒸发出水蒸气,气流将其带到陆地上空,水蒸气在空中遇冷凝结为雨、雪、雹等落到地面,一部分被蒸发后返回大气中,其余部分流入河流等,最终进入海洋。地球上水的动态平衡和全球各种水体不断更新的状态都需要依靠海陆间循环来维持。

水循环系统

长江黄河都是外流河,分别汇入东海和渤海。而外流河又是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是盲目拦截长江黄河的河流水,则会对海陆间水循环造成很大影响,可能会导致我国多地区出现大旱和河流断流。

盲目拦截长江黄河这两大水源势必会破坏已有的生态系统,甚至诱发多种灾害。盲目蓄水之后,大量的水会产生巨大的压力,影响水库区域的基础岩体结构,从而诱发地震,造成周边居民恐慌。

同样的道理,水库中大量的水浸泡水库区域周边山体的底部之后,也会使岩体界面受到磨损,加之水库区域周边局部降雨频率增加,就容易诱发山体坍塌和滑坡。

山体坍塌

将河流水长期存蓄后,该区域的生态系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水体流速变小,水库底层水温变低,而原本的河流生态系统难以适应这种变化,将会导致河流里大部分的原生物种消失,逐步更替为以外来物种为主的湖泊生态系统。

形成水库之后,库中水体长期接近于静止状态,再加上长期累积周边流入水库的污染物,库区的水质将会不断恶化,影响水生植物和鱼类的生长。

水库的水水质有要求

对长江黄河流经地区的影响

拦截长江黄河必然需要大面积土地用来存储,那流域内的大量居民就必须进行搬迁,大部分的移民居民都很难独自承担搬迁所带来的颠簸动荡。

虽然政府会给出相应的补贴,但是离开从小生长的地方不仅情感上有失落情绪,而且搬迁到新的城市住房工作都是一大困扰。甚至有些移民得到的补贴无法支撑在新城市的饮食起居生活,只能背井离乡前往大城市打工。

盲目拦截河流水会阻挡淤泥流向下游,入海口将会向内收缩,导致海洋中的咸水倒灌进入内陆地区。不仅如此,盲目蓄水加上雨季的水位升高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洪涝等自然灾害,而且会对附近地区的地质结构造成极大损坏。

内陆淡水与咸水的位置关系

河流水存续彻底利用还会影响长江的航道航运,阻碍我国西南与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

长江航运是我国长江中下游交通来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流域内的通航河流共有3多条,总计通航里程约70km,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

假如将长江水全都存蓄起来,造成长江断流,那么不止我国70%的航运系统瘫痪,周边商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大影响,就业岗位也会大大减少。

长江航运

正确利用长江黄河水资源

修筑大坝、水库等完全拦截长江黄河的河流水存储起来彻底利用既不现实也不可取,但我们也不能任其白白流入大海而不加以利用。

实际上,我们国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水资源的问题并采取了很多相应的举措。例如,针对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开展了南水北调工程。

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除了有南水北调工程,还有三峡工程、葛洲坝工程、丹江口工程等。其中,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坝的葛洲坝水利枢纽,是长江上第一座大型水电站。

葛洲坝水利枢纽平面布置图

年12月30日,大坝开工兴建,后在年12月全部竣工。它不仅具有发电、改善航道等综合效益,同时还是一座纵贯南北的长江大桥,连接着鄂西地区的南北道路。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个设想在年10月30日由毛泽东主席提出。

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我国许多科技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多次的野外勘查和测量,将50多种方案反复研究分析,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基本方案。

南水北调工程

“四横三纵”指的是以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四条江河为“横”以三条南水北调线路为“纵”,形成贯穿南北两岸,协调东西两方的总体布局,与此同时也能促进我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黄河流域,我国也兴建了多个水利枢纽,陆浑水库、故县水库、小浪底水利枢纽、三门峡水利枢纽等等。这些水利枢纽对黄河的开发治理和生态管理起着重大作用。

除了建设水利工程来治理利用长江黄河水资源以外,将其转为内河航运也是合理充分利用河流水的一大方式。

内河航运

目前在我国多年的大力发展下,长江水系航运已经成为南方地区交通运输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则不同,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流落差较大,无法大力发展航道航运。虽无法发展航运,但我国也没有将其资源白白浪费,而是建设诸多灌溉工程加以利用。

内蒙古黄河灌区是中国著名的大灌区之一,灌溉面积万亩;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四大古老灌区之一,灌区涉及银川市、青铜峡市等12个县市和20多个国营农、林、牧场;河南引黄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万亩。这些灌溉工程为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农林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内蒙古黄河灌区

小结

长江、黄河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孕育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我们在利用长江黄河带来的自然资源的同时,也不能一味的索取,过度向大自然索取最终损害的也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利益。

水资源短缺并不是大自然的错,我们在社会逐步发展进步时不应该破坏大自然,盲目榨取自然资源。而是应该尊重大自然,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减少对长江黄河的伤害。

尊重自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面对资源短缺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维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完善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上,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优美、舒适的地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