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丨国新办就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举行
News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年10月20日(星期二)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介绍治理淮河70年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帮助大家了解更多情况,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先生,请他为大家介绍淮河治理70年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水利部总规划师汪安南先生,淮河水利委员会主任肖幼先生。
下面,请魏山忠先生作介绍。
魏山忠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治淮工作,也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治淮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这两天已经看到网上有好几家媒体对治淮70年工作作了很全面深度的报道,非常感谢大家。
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淮河治理。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会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淮河时充分肯定70年淮河治理成效,并作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的重要指示。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与流域四省采取有力措施推进治淮工作。
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70年治淮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是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抗御新中国成立以来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70年来,佛子岭水库、蒙洼蓄洪区、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工程等一大批治淮工程的相继建成,使淮河流域基本建成以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控制性枢纽、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的防洪除涝减灾体系。淮河流域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超10年一遇,中游主要防洪保护区、重要城市和下游洪泽湖大堤防洪标准已达到年一遇;重要支流及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已基本提高到10—20年一遇以上。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流域性最大洪水。淮河防御洪水已由人海防守战术,逐步转变为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的从容应对局面。
二是水资源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有效支撑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历经70年建设,淮河流域已经建成余座水库,约40万座塘坝,约8.2万处引提水工程,规模以上机电井约万眼,水库、塘坝、水闸工程和机井星罗棋布。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引江济淮、苏北引江等工程的建设,与流域内河湖闸坝一起,逐步形成了“四纵一横多点”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体系。“四纵”就是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引江济淮、苏北引江工程。“一横”就是淮河,“多点”就是一大批水利工程。淮河流域以不足全国3%的水资源总量,承载了全国大约13.6%的人口和11%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的GDP,生产了全国1/6的粮食。
三是水环境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流域性水污染恶化趋势已成为历史。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污染源治理、实施污水集中处理、强化水功能区管理、限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展水污染联防和水资源保护等一系列措施,入河排污量明显下降,河湖水质显著改善,淮河干流水质常年维持在Ⅲ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年至今淮河未发生大面积突发性水污染事故,有效保障了沿淮城镇用水安全。
四是水生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推进流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积极开展水土保持、重要河湖保护修复、地下水保护和河湖生态流量(水位)保障等工作。截至年底,淮河流域累计治理山丘区水土流失面积5.3万平方公里,桐柏大别山区、伏牛山区、沂蒙山区水土流失普遍呈现好转态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六成以上。依托已初步形成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体系多次成功实施生态调水,有效保障了南四湖等缺水地区生态环境安全。
70年治淮总投入共计亿元,直接经济效益亿元,投入产出比1:5.2。淮河的系统治理、开发与保护,有力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紧扣“幸福河”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和年远景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化水利基础设施网络,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流域性的重大项目,全面提升淮河流域抗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不断强化河湖管理,持续提升水资源和水生态环境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淮河流域生态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以上是我作的简要介绍。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寿小丽
请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人民网记者
今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淮河时,对淮河的保护治理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指示,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
请问,70年治淮都取得了哪些主要经验?谢谢。
魏山忠
谢谢。历史上淮河可以说是水患严重,常常是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年的治理,淮河的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的指示,水利部正在组织淮河水利委员会和淮河流域四省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
回顾70年治淮的历程,我觉得至少有六条宝贵的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做好淮河治理的根本保证。7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年建国之初,淮河发生了一场大洪水,当时河南、安徽万人受灾,毛泽东主席当时两个月内就作出了4次重要的批示,在当时国家经济一穷二白、内忧外患交织,仍然决定全面系统的治理淮河。所以在年10月14日,中央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党的几代最高领导人都对治理淮河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淮河视察,了解淮河治理和防汛抗旱工作情况,充分肯定治淮工作取得的成效,对于“十四五”的规划,防汛救灾,行蓄洪区的运用都作出了重要的指示,为今后的治淮工作把脉定向,提供了科学的指南。
二是坚持统一规划。这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遵循。无论是淮河还是其他江河,可能是世界的一种惯例,河流的治理既有江河水资源干支流相互影响的自然属性,更有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相关部门需求的社会属性,是综合性的,所以是一种系统工程,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综合规划。无论是在世界还是中国七大江河,都是遵循这样一种科学的治水之道。中国的大江大河到目前基本都经历了三轮综合规划,50年代一次,淮河是第一条全面治理的河流,所以年中央就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90年代七大江河都做过一轮修订,本世纪年左右做过第二轮修订,因此,我们国家江河的综合规划一般是三轮,而淮河到目前先后编制了五轮综合规划,说明中央对淮河的综合规划更加重视,说明淮河难治、淮河复杂,说明国家更加重视。淮河这五轮规划都是在中央确定的“蓄泄兼筹”治淮方针的指导下,统筹考虑上下游、左右岸、流域与区域的系统治理,来确定流域治理工程的总体布局,为构建防洪除涝、水资源开发利用等体系奠定科学的基础,有力推动流域的治理工作。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治淮的规划中更加注重人水和谐、生态保护、造福人民,特别是高质量发展这样一些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治淮工作也呈现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专门印发了《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所以淮河治理规划不断向科学、不断向高质量的方向在发展。
三是坚持完善工程体系。这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基础。淮河治理复杂,必须要有一定的工程基础,中央政府给予特别的重视,70年来,国务院先后12次召开治淮工作会议,这在其他江河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掀起了三次大规模治淮的高潮,持续稳定加大投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目前已经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措施匹配、调度灵活的治理和保护工程体系,我们有工程,手上有“硬件”,来了洪水有工程可以运用,这些为保障流域水安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前面我已经发布了,我们初步测算,70年治淮总投入近1万亿元,直接经济效益接近5万亿元,投入产出比是1:5.2,这些工程建设效益是非常显著的。
四是坚持依法科学调度。这是取得淮河防汛抗旱胜利的关键所在。70年来,我们的流域防灾减灾理念也在不断升华,可以说实现了从控制洪水到管理洪水的转变。我们依法科学灵活调度水利工程,发挥这些工程“拦、蓄、泄、分、行、排”方面的作用。一次次战胜了淮河流域发生的洪涝灾害,夺取了一次次防汛斗争的胜利。特别是今年,今年淮河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我大致查了一下,可能和年淮河大水相当,年河南、安徽两省受灾人口多万人,我印象当时倒塌房屋接近八九十万间。今年面对这场洪水,我们没有一个人因为洪灾伤亡,效益是巨大的。所以,我们今年做到了行蓄洪区的及时运用,高水位依靠大堤能挡住,没有出现大的险情,当时王家坝分洪我在现场,开闸分洪之后,下游堤防的巡堤查汛,汪安南总规划师在现场,我们两人都在安徽待了8天,没有大的险情,也没有一个水库垮坝,主要堤防都没有出现重大险情,所以防汛抗洪工作真正做到了有力有序有效。
五是坚持统筹保护与治理。这是建设幸福淮河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去年9月18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我想这些也是对其他江河的要求。淮河同样要建成幸福的淮河,上世纪80年代淮河水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社会反响也很强烈,通过开展淮河水体变清这些重大行动,充分利用水利工程体系,统筹保护与治理,实施跨区域跨部门的水污染联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改变了河湖萎缩、生态失衡的状况。目前淮河已经连续15年没有发生突发性的水污染事故,干流水质长期保持在Ⅲ类,南水北调东线受到北方包括北京的极大欢迎,因为水质好了,现在北京、天津主要都是靠南水北调中线在供水,所以未来东线可能也是可选之一,水质改善了,这对我们整个国家水资源的配置都会带来新的变化。近年来,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进一步强化河湖监管,河湖生态显著改善,所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都明显上升。
六是坚持团结治水。这是做好淮河治理的重要保障。淮河治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下游是互为一体,左右岸是唇齿相依,兴利除害是相辅相成,我们修一个水库等水利工程,都是综合利用,既有防洪也有供水的效应,综合利用。70年以来,治淮始终坚持统一规划,上中下游、左右岸兼治,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妥善处理好全局和局部、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平衡各方的利益,走出了一条顾全大局、团结治水的经验之路。
我们初步梳理总结,至少这六条经验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继续全面系统地进行总结。
中新社记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淮河水曾经污染严重,一度成为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4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