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在书页之间,寻找答案
文化溯源,从了解开始。
阅读以其无所不包的方式,成为我们了解文明之源最为方便的方式。
在文明的探源之旅中,无数书写者,用文字叙述着中华文明的源头和脉流,这些书写,有些面向专业读者,有些面向普通大众,也有些兼容并包。
我们在此推荐一些“探源”之书,从这里开始,走进文明在中华大地的演进,还有学人在文化上的探索和坚守。
邀你共读。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苏秉琦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苏秉琦先生是中国考古学泰斗。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华文明诞生之初,中华大地上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强势的文化,不少已进入文明阶段,比如良渚,当时小“国”林立,群星璀璨,犹如“满天星斗”。
满天星斗之说,就是苏先生提出来的观点。除了《苏秉琦考古学论述选集》和《华人·中国人·龙的传人》之外,《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专著,是他在探索中华文化、中华文明和中华传统起源过程中的回顾和心得,也是一本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的知识大众的通俗读物。
书中包含了苏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中国六大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古文化古城古国”“中国古代国家起源三部曲”和“发展模式三类型”等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理论;以及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国考古学。对于今天的考古学研究仍然具有指导性意义。
《何以中国——公元前的中原图景》
许宏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何以中国”,是对最早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也是许宏的代表作之一。
许宏为读者展开了一条时间线,讲述始于公元前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从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
这些年,二里头文化逐渐从考古圈内走向圈外,为更多人所知。许宏是二里头第三任考古队长,这20年间,二里头发现了更多的“中国之最”,在此之前,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未出现集城市主干道、大型建筑群、青铜礼器群、手工业作坊区等为一体的王权国家,这些开创性的建设、制度与发明,皆被誉为“中国之最”。
《美术、神话与祭祀》
张光直著
北京出版社
张光直先生一向主张对古代中国的研究要跨出传统的专业局限,从史学、考古、美术史、古地理学、思想理论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的整合,而此书正是他本人所做的一次最彻底的试验。
本书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作了精辟的阐述,可以看作是作者一生研究古代中国的综合性成果。近三十年来,先后有英、中、日三种文字的译本在世界各地流传。
《文明探源:考古十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
首都图书馆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汇集了众多知名考古名家讲述考古知识,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力图从考古学视角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诞生史,中国文明的起源以及早期发展历程与特质,从全球文明史的视角看待中国文明的初兴;中国古代都城、秦阿房宫遗址、西汉海昏侯墓葬实验室考古实施情况,展现汉代生活的画像石;中国文化美好象征符号——“凤”的考古发现;礼仪用玉器的起源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考古学实证说明民间传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的真实性;以玛雅文明著名城邦洪都拉斯科潘遗址的“中国龙”介绍中美洲文明与中华文明的关联;日本考古简史等。
《宋朝简史》
包伟民、吴铮强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随着宋军在崖山海战中全军覆没,立国余年的赵宋王朝最终灭亡。
回望年王朝浮沉,大宋承唐末乱世立国,却从未能完全恢复汉唐时辽阔的疆土,又遭逢“靖康之耻”被掠去半壁河山,偏安秦岭、淮河以南。政治上重文轻武,策略上守内虚外,大宋王朝终日周旋在强敌环伺的夹缝里,直至在蒙古铁骑的崛起中灭亡。
但正是这同一个宋朝,无论是士大夫政治的成熟,农业文明精致内敛特点的强化,商品经济、手工业的显著发展,还是技术领域众多的创造发明,思想领域划时代的迸发创新,皆被认为打开了中国帝制王朝历史演进的“新局面”。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何以同一个宋朝,一面有历代的积贫积弱之讥,另一面却又达成了精神气质、思想文化上旷古烁今的成就?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窥入历史的肌理,追索盛衰的密码。
《看见年——良渚王国记事》
马黎著
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书是一部有关良渚文明、良渚考古及良渚申遗的叙事性科普著作。
作者用“考古发掘式的写法”集中展示了良渚文明的各个方面:复杂的王国古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利系统,超精微雕刻、具有统一精神信仰内涵的良渚玉器,良渚人的生活和生产;
良渚考古80余年的历史:良渚的初始发现、良渚王墓的发现过程、良渚古城的发现、良渚水利系统的发现;
良渚申遗的历程:良渚申遗文本的产生、良渚申遗评审、见证良渚申遗成功。
10年间作者采访了与良渚考古和保护相关的各方面的人物,参与了良渚考古、保护与申遗的各个环节,熟知良渚文化的内涵。作为良渚考古的参与者、旁观者和传播者,马黎用大众听得懂的语言,辛勤耕耘,讲述了良渚的古与今。
《万年行旅:一个考古人的独白》
蒋乐平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本书为跨湖桥遗址和上山遗址的挖掘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所撰写的学术随笔集。作者于书中系统地整理了他自幼年起的“考古情缘”,和大学毕业至今,“从七千年河姆渡出发,走过八千年的跨湖桥,抵达了一万年的上山”的时间逆行之路,和考古学者行路其上的所感所思。
“考古学发现的古代世界永远是一个象征的世界。这个世界的核心依据就是实物遗存,因为它是一个‘真实’的存在。”考古报告所不能容纳的情感与考古故事中的各种细节,被蒋乐平寄顿于考古笔记,“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借考古人的一双慧眼瞻望通向远古的诗意路径,是读者的欣喜。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
叶文玲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为写作《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著名作家叶文玲历时多年,六次前往敦煌,与常书鸿先生及其家人、友人建立了非常好的友谊,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著名艺术家常书鸿,与张大千、徐悲鸿同时代的著名画家。本书讲述了常书鸿在时局动荡之下,守护敦煌的坎坷一生。全书30章,从常书鸿的少年开始讲述,娓娓道来,直至常书鸿病榻前的人生回顾。
年,杭州人常书鸿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回到面临抗日战争严峻局势的祖国。年,常书鸿几经转折抵达敦煌莫高窟,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其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筹备建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由此开始了对莫高窟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此后近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中,他以苦行僧般的坚忍与执着,为敦煌艺术的保护、研究和传播做出了无以替代的贡献。
《四时幽赏录》
[明]高濂著陈云飞导读
浙江摄影出版社
明代著名戏曲家、藏书家、养生达人、精致生活家高濂,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士,约生于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明朝万历时期。曾在北京任鸿胪寺官,后隐居西湖。
高濂一生爱好广泛,著述甚多。他所著《四时幽赏录》,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精悍清新之笔触,为人们勾勒出西湖四时芳容,充满真趣。这种以四季景观描绘西湖游赏之境趣的写法实属匠心独运,别于他作,令人耳目一新,心驰神往。
其笔下杭州四时四十八种幽赏闲事,命名雅丽,时空清幽,妙趣天成,无不体现晚明文人静观万物的审美心态,亦在游览中将审美升华,丰满了西湖山水的人文内涵和精神品质,对后世景观营造及游人欣赏品味无不具有借鉴与引领价值。
《行尽山水:浙江诗意旅行地图》
吴桥主编
红旗出版社
从晋代至清代,历代文人在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瓯江山水诗路和大运河诗路四条诗路上留下无数诗词名篇。这四条诗路,是浙江省诗路文化带和大花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重点打造的文化高地、文明高地,如今已然成为赴浙游客品味经典、回顾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
本书基于山、水、城、人、镇、村、迹、艺八个部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浙江诗路上的风采。
正如作家陈丹燕在序言中所说——江南大地上至今仍旧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那些星罗棋布的古镇、春天苍翠的山岭,还有江南语言里保留着的古音,江南傍晚的空气里飘散着的煮熟了的米饭的清香,更有从古老的烹调手艺传承下来的食物散发出来的香气,唐诗还活在江南大地上。特别是到了夜晚,有时能突然发现幽暗的古刹里,一灯如豆时,曾经是古代的光线;一月当空时,竹叶在古道边闪烁,有人吹箫,曾经是古代的声音。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245.html